“微时代”背景下残疾大学生的网络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
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化开始,伴随着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社交软件的开发与广泛使用,我国互联网进入到一个新的信息时代,即“微时代”。“微时代”以微信息、微媒体和微社区为主要形态,是一个蕴含信息传播、个体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多种形态的“新”的网络空间[。百度百科则提到“微时代”是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它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
在“微时代”的背景下,由“微媒体”和“微文化”所营造的虚拟网络环境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引发学术界对“网络心理健康”这一新时代的教育问题的关注。在大学生中,残疾大学生是一个更为特殊的群体,因社交和获取信息的需要,他们以“微媒体”作为对外沟通的重要渠道,对其有着更多的依赖。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智能化生活方式也为特殊院校残疾大学生网络心理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一、“微时代”背景下残疾大学生网络心理特征
大学生群体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时期,一方面,他们的生理已经趋向成熟,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稍显稚嫩,在探索自我和形成统一人格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相比健全群体,残疾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弱,为人处世时更倾向于从外部获得支持和认可,这也决定了他们的网络心理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是自主开放性。网络上的信息量极大,人们可以自主地选择需要的信息。对于残疾大学生来说,
“微媒体”就是他们的“眼”和“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诸多信息载体为他们了解世界、沟通世界提供便利,因此他们在使用互联网时有着更为强烈的自主性。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残疾大学生也喜欢通过各种微媒体平台展示自己的生活,分享自己的想法,结交更多同群体的伙伴。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行为也极大地曝光了自己的隐私,使他们的生活在相对透明的环境之下。
其二是盲从性。受生理因素影响,残疾大学生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心理成熟度也较低,对于互联网世界中纷繁复杂的信息分辨能力较差,他们很容易受网络中不良信息或者极端言语的影响,特别是当信息发布者属于同群体的残疾人,他们对此类信息会有更高的认可度,从而盲信盲从。
其三是严重的依赖性。作为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残疾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本身就强于其他年龄群体。受生理缺陷影响,他们在现实世界中人际交往、信息获取和娱乐的途径非常有限,通过网络来实现与外在联结的需求比普通大学生更强,这使得残疾大学生群体对网络产生了更强烈的依赖性。
二、“微时代”对残疾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影响
“微时代”的到来极度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微媒体”为载体的无数信息的背后也是人们心理过程的直接体现,因此网络环境与人类心理活动的互相影响十分强烈。而大学生群体作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受到的影响也更为深远。基于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微时代”带给了他们便利的生活同时,也埋下诸多不良的隐患
(一)“微时代”对残疾大学生网络心理的积极影响
其一,“微时代”丰富了残疾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在这个时代,大学生几乎都是“人手一机”,各种微媒体的使用提升了大学生信息和知识获取的便利度。对于许多残疾大学生来讲,他们的校园生活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或者校园活动,也不再拘泥于同群体的小圈子,他们的精神生活丰富程度早已随着互联网终端的扩大而达到以前无法企及的高度,即使许多残疾大学生因生理原因而不便出校或难以与常人沟通,他们的大学生活依旧显得精彩纷呈。
其二,“微时代”增加了残疾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广度与深度。目前的互联网科技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交往时间也变得更碎片化。许多时候,只要轻触手机,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他人联络。同时,微媒体所附带的视频交互和语音转换等功能,为那些不善或不便使用文字的特殊群体搭建了与外界的沟通的渠道,不仅便利了他们在各自群体内的交流,也极大促进了社会层面的残健融合,提升了残疾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其三,“微时代”彰显了残疾大学生的个性。凭借互联网所带来的科技福利,残疾大学生们所获取的知识越来越多,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他们乐于向外界表达自我,展现个性。同时,“微媒体”的普及也为残疾大学生提供了比任何时代更多的曝光率,特别是各种短视濒自媒体平台也让这些特殊群体也能在普通人面前自如地发表心声,分享生活。
(二)“微时代”对残疾大学生网络心理的消极影响
其一,“微时代”使得网络成瘾的概率大大提高。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转型期,本身自控能力便有所欠缺,且对于部分群体的残疾大学生如听障生,“微媒体”是他们学习知识和对外沟通的刚需媒介,对于他们来说,适度和过度使用互联网的界限十分模糊,且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时间,从而加大了手机成瘾的概率。
其二,“微时代”使得残疾大学生现实交往能力下降。“微时代”极大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