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疏导及预防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和学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愈发显现,焦虑与抑郁等负面情绪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表现。学术研究表明,焦虑和抑郁症状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学业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研究人类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学科,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调节情绪,提升其心理韧性和幸福感。
一、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概述
(一)大学生焦虑、抑郁的症状与危害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是对感知到的威胁刺激无法应付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焦虑受到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和其他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且常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伴有防御或逃避行为[2]171焦虑的主要特征是过度的担忧和紧张,常伴随生理症状如心跳加速、出汗等。《抑郁症团体人际关系治疗手册》指出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与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持续忧伤,长时间处于低落情绪;对事物丧失兴趣,内心充满消极情绪,或者伴随存在睡眠或食欲障碍,如失眠、早醒。过度自我责备,自我价值感极低,认为自身毫无意义深陷绝望情绪,甚至产生自杀念头或采取自杀行动。这两种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业、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还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
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危害极为广泛,不仅导致学业成绩下降、对社交活动失去兴趣,严重的还会引起退学及自杀倾向[2173,3]。焦虑情绪的长期积累会削弱个体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进而加重抑郁情绪,而抑郁情绪的延续则可能导致学生逃避社交、产生孤独感,甚至有极端的行为表现。因此,大学生群体中的焦虑与抑郁情绪需要引起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二)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家庭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大学生的压力水平有关,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大学生的压力和抑郁水平越低。缺乏社会支持和人际交往问题也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单亲家庭的学生相对比完整家庭的学生更容易发生焦虑和抑郁。抑郁风险检出率随着家人朋友支持的增多而递减。当缺乏家人朋友支持的时候,抑郁风险检出率远高于平均水平。
2.学业及就业压力
大学生面临学业成绩、考试、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调查结果显示,有读研打算的学生焦虑风险检出率高于没有读研打算的学生,这可能是因为读研的决定伴随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对学术成就的高要求。大学生的学业效能感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学业效能感较低的学生抑郁和焦虑水平较高[4]
3.自控力不足
高中时期受到老师、家长严格监督,而到大学自由支配时间变多,会产生报复性娱乐,来弥补之前所缺失的娱乐时间,放纵的熬夜导致整个生活节奏的紊乱,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认知功能问题。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因认知能力下降而导致的工作失误、学习困难等情况时,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不满、自责等情绪,长期积累下来,会进一步影响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使人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4.地域差异
不同地域的大学生焦虑效应值存在显著差异,中东部地区大学生焦虑效应值较高,可能与这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生活节奏快、挑战和压力更多有关[5]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疏导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由马丁·塞利格曼(MartinSeligman)于1998年提出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强调研究人类幸福感、心理健康和生命意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不再仅仅局限于病态心理或缺陷的治疗,而是关注如何提升个体的潜能,帮助人们发挥其优势。从而增强个体的心理资源和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起源与人类追求幸福和心理健康的理念密切相关,发展到如今涵盖情感、优点、目标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学科。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治疗以及情绪管理等领域,为大学生焦虑与抑郁的疏导提供了新的视角[6-7]
(二)积极心理学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从多个层面帮助个体培养积极情绪改变认知方式、提供调节策略,进而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发展,提升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比如,鼓励个体追求自我成长和实现自我价值,当个体在追求自己的目标、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会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有效地调节情绪,提升整体的幸福感。积极情绪有助于增强个体的心理弹性,即面对逆境时的恢复力和适应力。通过积极情绪的培养,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从而在情绪调节方面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8]。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焦虑、抑郁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