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现状与展望
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错综复杂,叠加学业、社交、就业等压力影响,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自201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后,高校心理健康课程设置不断优化,师资队伍专业化,教育形式丰富多样,预防干预机制逐步健全,家校社合作不断紧密,教育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3],对推动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通过总结《纲要》发布后的文献,梳理分析我国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中的研究热点与问题。
一、资料与方法
(一)数据来源
在CNKI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OR“教育工作”OR“教育模式”,检索2018年至2024年,相关期刊有效文献509篇。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CiteSpace是陈超美教授开发的基于JAVA平台的可视化分析工具。能够对关键词、作者、发布机构等开展共线和聚类分析,通过突现图和时区视图显示研究领域的现状、热点、进展及趋势[4。
二、数据分析
(一)文献数量分析
发文量的变化能够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及发展程度[5]。由图1可知2018~2024年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发文量在2019年最多,较18年45篇猛增了121篇。其原因是《纲要》的发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热度攀升。后5年发文量逐渐降低,原因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趋于完善,但缺乏新研究方法和技术引入。
(二)发文机构分析
对发文机构的分析可直观地了解不同机构在该领域的研究投入和产出情况,了解整体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部门在该领域的资源分配情况。
由表1可知,发文机构中仅《中国学校卫生》为核心期刊,发文8篇,排第12位;《西部素质教育》为RCCSE中国准核心期刊,发文13篇,排第4位;其他均为普通期刊。可见高校心理教育体系缺乏新研究方法、技术等高质量研究,科研管理部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投入较少。
表1发文机构与发文量
(三)合作作者分析
合作作者图可直观呈现该领域最活跃的作者及所在团队,起到追踪领域热点演变,洞察跨学科合作趋势的作用。
由图2可知,陈燕妮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最活跃的作者,发文3篇。从作者的合作关系看,高产作者合作关系网较稀疏。仅有李爽、郭霞;张忠宇、丛建伟;王美华、李斌等为代表的研究共同体。
图2合作作者分析图
(四)关键词共现分析
N节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频率越高;E连线表示关键词的联系。由图3可知,‘°N=230,E=334°,文献包括230节点,334根连线,关键词“高校”出现113次,最多;“心理健康”出现89次,次之,其次是“大学生”“辅导员”“心理育人”和“三全育人”。“高校”“心理健康”“大学生”是普遍的关键词,不体现热点具体指向,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热点。
1.热点一: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
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是完成新时代高校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但辅导员易将思政教育、学生事务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混为一谈,多重角色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存在偏失。吕东刚认为需从以思政教育能力为“体”,以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用”;以集体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主,以个体心理咨询能力为辅;以心理事件预防能力为重点,以心理治疗能力为补充三方面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
2.热点二:心理育人工作的加强
《纲要》提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障碍与异常,对少数异常学生的心理援助、支持、治疗[,更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预防心理问题发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将课程思政融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心理健康教育事半功倍。
3.热点三:大数据驱动高校心理教育评价
大数据的应用驱动了高校心理教育评价向数字化转型。海量数据分析体现出即时性、关联性、平等性、双向性等特点,提供了评价主体间、客体间、主客体间即时信息沟通的可能性,使得教育评价主体客体化、教育评价客体主体化的即时互塑成为可能,各类主客体和相关要素关系生成的复杂性特质得以反映从而有效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的诊断、导向、调节及激励功能[8]
4.热点四:民办高校
民办与普通高校学生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民办高校学生更易产生自卑、焦虑等负向情绪。针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是新趋势。
(五)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
关键词时间线图将关键词聚类按照时间线展开,从时序上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脉络。每个圆圈代表1个关键词,它所在的位置指其首次出现年份,连线则表示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如图3。
从图4可知,2018年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要是路径和实践的研究。起始阶段“辅导员”“心理育人”“危机干预”“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