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现实之困及纾解之策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空间逐渐成为现实空间的延伸,上网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有关网络安全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网络文化安全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然而,随着技术迭代与全球化进程加速,网络文化安全面临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系统性思维破解治理困境,成为亟须解决的核心议题。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价值意义
总体国家安全观赋予了国家安全以全新内涵,其意在表明国家安全不再是单一方面抑或单一领域的安全,而是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的国家安全,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休戚相关[1]。因此,对于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就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网络空间虽然具有虚拟性,但却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当网络文化安全受到侵蚀的时候,势必会对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构成现实的威胁和潜在的挑战。网络文化安全究其本质属于非传统安全的范畴,它既具有传统安全的诸多特征,又兼具其自身特殊性。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科学治理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过程是极其复杂且多变的,因其渗透于政治、经济、国防、生态等各个领域。因此,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如何确保有效应对网络文化安全威胁和挑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要确保网络文化安全,就需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框架内统筹推进、整体布局[2]。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困境挑战
(一)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当前,自媒体大行其道,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现阶段,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体制机制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当前出台的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具有相对滞后性,亟须不同立法主体进一步加快完善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其次,一些网民的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互联网绝非法外之地,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尽管网络言论是自由的,网民亦须约束自己的言论。再次,政府监管与行业规范的松弛。对于新兴自媒体等平台,政府监管存在着如管控模式较为单一等诸多不足之处,未能制定统一且有效的行业规范,致使媒体行业发展良莠不齐。最后,在当前的网络文化安全治理全过程中,对于预测研判和应对处置方面较为重视,而对事后评价总结方面重视不足。
(二)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主体单一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鼓励并协调多主体参与到其中来十分必要。然而,当前的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主体较为单一,主要是以政府作为参与主体,其在治理网络文化安全上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效率与效能大打折扣。
首先,政府对于负面的网络文化的控制方式较为僵化。网络舆情是网络文化的重要表现。负面舆情会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政府对于负面舆情的强行压制虽有时达到了管控效果,却未能对大众所关心的真实状况予以有效回应,这是因为负面舆情也是对于现存事实的反映,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众之关切。仓促处理或者敷衍了事,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众不满情绪,从而对政府的公信力及权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其次,政府对于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应急能力有限。政府在对于网络文化安全的能力、风险意识以及前瞻性认知等方面仍有所欠缺,这也增加了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难度。最后,政府缺乏对社会组织及其力量的关注与重视,从而造成了治理的效果有限。
政府在治理网络文化安全方面力量有限,需要鼓励支持并引导多类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多元主体治理优势,从而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能。
(三)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所需的人才匮乏
随着网络文化安全的管控难度变大,对于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所需的人员要求也变得更高[3]。然而,现有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问题在于专业型人才储备不足,同时缺乏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引入。
一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及引进力度有待加强。当前网络文化监测需要依靠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为网络文化安全的高效治理提供技术保障[4。另一方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仍有待提高。仅仅依靠专业型人才,恐难以实现网络文化安全的高效治理。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高素质、高能力且具备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有助于提高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效率和效能[]。
(四)敌对势力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是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核心。一方面,一些西方社会思潮如“新自由主义”等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一定冲击。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秉持其“文明优越论”观点,借助文化传播、学术交流等名义,利用自身的地位和非对称优势,以互联网为媒介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与此同时,境外势力网络渗透的手段亦层出不穷,在渗透方式上具有技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