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水浒传人物描写原文摘抄.doc
文件大小:42.5 KB
总页数:17 页
更新时间:2025-09-03
总字数:约8.68千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1

水浒传人物描写原文摘抄

一、作者生平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流传广度与文学地位毋庸置疑,但关于其作者的身份,历史记载存在诸多争议,主流观点集中于施耐庵与罗贯中两人,其中“施耐庵著、罗贯中编次”的说法最为学界认可。

一、争议中的“施耐庵”与“罗贯中”

由于元代至明代初期的文献记载有限,《水浒传》作者的生平细节存在较多模糊之处,目前学界主要依据地方志、文人题跋及后世考证,梳理出两种核心说法的人物生平轮廓。

(一)主流观点:施耐庵(约1296年~约1370年)

施耐庵的生平记载主要见于《靖江县志》《兴化县续志》等地方志,以及其后人的家谱资料,虽部分细节仍存争议,但核心脉络已形成共识:

1、字号与籍贯

施耐庵,名子安(一说名耳),字耐庵,号子安,籍贯为江苏兴化(一说浙江钱塘)。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家族曾有仕宦背景,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对经史子集、民间传说均有深入研究。

2、仕途与隐居

施耐庵年轻时曾赴元大都(今北京)参加科举,后中进士,曾任钱塘县尹(今杭州)。但因元代末年官场腐败、民族矛盾尖锐,他不愿同流合污,任职仅两年便辞官归隐,游走于江南各地。

归隐期间,他曾在苏州、兴化一带设馆教学,与当地文人、隐士交往密切,同时搜集整理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民间传说、话本故事(如《大宋宣和遗事》),为《水浒传》的创作积累素材。

3、创作背景与晚年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朱元璋、张士诚等势力割据一方。施耐庵曾短暂依附张士诚的反元政权,但因不满其后期贪图享乐、背离初衷,再次隐居。此后,他在兴化白驹镇(今属江苏大丰)闭门著书,以“宋江起义”为蓝本,融合民间故事与个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完成《水浒传》的初稿。

洪武三年(1370年)左右,施耐庵病逝于白驹镇,其书稿后经弟子罗贯中整理、增补,形成今本《水浒传》的基本面貌。

(二)争议观点: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

部分学者(如清代考据家金圣叹)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其依据是明代早期版本的《水浒传》曾署名“罗贯中编次”,且罗贯中与施耐庵存在师徒或合作关系。罗贯中的生平相对清晰:

字号与籍贯: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为山西太原(一说山东东平、浙江钱塘),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

经历与创作: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起义,追随过张士诚的谋士,对元末的社会动荡、军事斗争有亲身体验。晚年隐居江南,专注于文学创作,除可能参与《水浒传》编次外,还著有《三国演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等作品,其创作风格注重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结合,与《水浒传》中对“农民起义”的历史化叙事有相通之处。

目前学界更倾向于“施耐庵原创,罗贯中修订增补”的说法,即施耐庵完成了《水浒传》的核心情节与人物塑造,罗贯中则在其基础上调整结构、补充细节,使作品更符合明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二、主要作品梳理:

由于施耐庵的文献记载较少,其独立作品除《水浒传》外,暂无确切定论;而罗贯中的作品相对丰富,且与《水浒传》存在关联,因此结合两人的创作脉络,梳理如下:

《水浒传》(又称《忠义水浒传》)施耐庵(著)、罗贯中(编次)长篇白话小说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背景,讲述108位梁山好汉“官逼民反”、聚义梁山,最终接受招安、走向覆灭的故事。特点:人物形象鲜明(如武松、林冲、鲁智深)、情节跌宕起伏,兼具历史叙事与民间文学色彩,深刻批判了封建官场的黑暗,也反思了“忠义”观念的复杂性。版本众多,主要分“70回本”(金圣叹删改,止于“梁山泊英雄排座次”)、“100回本”(含招安、征辽情节)、“120回本”(新增征方腊情节),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

《三国演义》(又称《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著)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依据《三国志》等史料,讲述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魏、蜀、吴三国争霸的历史故事,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关羽等经典人物。特点:“七分实,三分虚”,注重历史脉络与战争叙事,弘扬“仁政”“忠义”思想,是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典范。流传极广,版本超过20种,对后世历史题材文学、戏曲、影视影响深远,与《水浒传》并称“明代小说双璧”。

《隋唐两朝志传》罗贯中(著)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讲述隋朝末年至唐朝初年,李渊、李世民父子推翻隋朝、建立唐朝,以及瓦岗寨起义(如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等人物)的故事。特点:延续《三国演义》的叙事风格,以“兴唐”为主线,融合民间传说与历史事件,情节热闹,人物形象鲜活。现存版本多为清代修订本,是“隋唐演义”题材的早期代表作,对后世《说唐全传》等作品有直接影响。

《残唐五代史演义》罗贯中(著)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叙述唐朝末年(安史之乱后)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重点描写黄巢起义、朱温篡唐、李存孝建功等情节。特点:历史线索清晰,但文学虚构成分较多,语言通俗,适合民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