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路径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坐落于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势较高,是人类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心区域之一,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省份。在历史上,这里曾是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使得山西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也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风俗习惯,素有“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国古代博物馆”之称,蕴藏着多元一体、薪火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之山西还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地之一,随着煤炭产业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山西,这些外来文化和当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风俗习惯。此外,山西省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状态良好。
为了继承和弘扬山西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如积极整合政府主管部门、高等院校、非遗研究机构、非遗专业人员等多方力量,成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搭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智库平台,编纂出版一系列成果,包括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年度蓝皮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西省保护成果丛书第一辑等。但山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方面仍面临诸如传承出现断代,非遗保护和传播途径单一等问题[2],因此,如何继承和弘扬山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山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
(一)地域特色鲜明,形式多样
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关键发祥地,自远古起,就留存着人类活动的诸多遗迹。在约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后期,凭借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这一区域迅速崛起,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漫长历史进程中,独特的地域文化不断沉淀、交融,孕育出别具一格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地理分布而言,山西各地民俗文化多元并存。晋北地区:晋北踢鼓秧歌舞步灵动、节奏明快,与造型精美的剪纸、生动鲜活的皮影、质朴醇厚的泥塑,共同营造出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晋中地区,热闹喜庆的晋中社火,搭配巧夺天工的木雕、砖雕、石雕,展现出精湛的传统技艺;晋南地区:威风锣鼓气势磅礴,与造型多样的花馍、色彩斑斓的糖画、针法细腻的刺绣相互映衬。这些民间艺术彼此借鉴,共同铸就了山西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历史溯源来看,山西作为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华夏文明演进历程中占据关键地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片土地孕育出诸多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与艺术家,凭借他们的卓越成就,奠定了民俗文化的深厚根基。同时,山西处于黄河流域核心地带,这里是华夏农耕文明的摇篮,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农耕文化得以持续发展、传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民众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山西省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代传承中不断积淀,形成了涵盖精神、物质、技艺等多元维度的文化体系,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内涵。
(三)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山西民俗文化构建起一个庞大且完备的文化体系,广泛渗透于生产、生活、信仰、节庆、娱乐等多个领域。这一文化体系全方位、深层次地映射出山西人民独树一帜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与审美追求。在信仰维度,山西民间信仰表现出多元共生的特征。既有道教、佛教等宗教的深度浸润,又保留着土地神、城隍庙等充满地域特色的民间信仰形态。这些信仰活动,不仅体现出民众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超自然存在的尊崇,更蕴含着对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祈愿。此外,山西的节庆活动和庙会形式丰富、内涵深邃。从节日仪式到特色表演,从商品交易到民间技艺展示,每个环节都承载特定寓意,极大丰富了民众精神生活,进一步彰显出山西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与不朽魅力。
(四)传承性强,创新发展
山西民俗文化作为黄河流域文明的典型代表,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地域特征,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系统化的传承网络。在传承实践上,秉持“活态传承”理念,通过“师带徒”与家族内部传承等传统模式,辅以非遗技艺研习班、文化传习所等现代培训体系,为民间艺术技艺的延续筑牢根基。在保护创新方面,山西民俗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采用“科技+文化”双轮驱动模式。如近年来,山西各地纷纷开展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工作,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山西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一模式既有效保存了民俗文化的原生性,又实现其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非遗传承面临断代的风险
在非遗的传承体系中,传承主体的构成和非遗传播的成效,对非遗存续和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就山西省民俗类非遗而言,传承主体维度和非遗传播维度均暴露出深层次问题。传承主体上,山西省民俗类非遗传承人群体老龄化现象突出,年龄结构分布极不均衡,反映出传承梯队建设的滞后。非遗传播方面,受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