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色彩魅力
分课时题目
第三课《诗意的色彩》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一、指导思想
本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第三学段(6-7年级)色彩知识单元的第三课,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色彩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本课在前两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化对色彩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中国传统色彩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强调艺术课程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因此,本课的指导思想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在引导学生了解传统中国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色彩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中国传统色的特色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胭脂、鹅黄、天青……中国传统色的命名反映了古人的审美情趣。不仅如此,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色彩系统,以及许多影视剧中服饰、道具的配色都展现了中国传统色的美学魅力。掌握传统色彩的知识和应用技巧,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依托传统色彩表达出的精神内涵,同时能具有创意地将中国传统色运用在美术创作实践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传承中发扬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色彩基础知识,对中国传统色彩也有一些接触和认识,但缺乏系统性的了解,如在传统色彩的名称、文化内涵以及在历史演变中的应用和发展变化等方面知识储备不足。但此阶段的学生对富有创意和美感的活动兴趣较为浓厚,具有探索和了解的主观意愿。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储备,本课程的教学应从让学生感受和欣赏开始,逐步过渡到理解中国传统色与诗意表达的深层联系。在教学中可结合诗词阅读、名作分析和设计实践等活动,使学生了解古代颜料的来源和制作方法,探寻传统艺术作品中具有诗意的中国传统色,学习传统配色技巧并应用于现代设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色彩知识框架,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赏析,感受中国传统色彩的美,能识别并解释中国传统色的名称、来源及其文化象征意义。(审美感知)
学生能理解中国画中的色彩运用的原则,包括色彩搭配、设色技法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艺术表现、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将中国传统色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感的艺术作品。(艺术表现、创意实践)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内涵的认识,理解其在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并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文化理解)
以上教学目标和实践活动旨在引领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并将文化精髓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表现出高水平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理解能力。
四、教学指导
学习情境
对七年级学生而言,创设一个有效的学习情境意味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创造力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本课将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节目《满庭芳·国色》视频作为引入,让学生初步体会蕴含在舞蹈作品中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引发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继而走进经典作品,开启“寻色”之旅,找出文物中的中国传统色,探寻色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故事,从而理解古人将情感和哲思融入色彩之中的诗意表达,在对色彩知识理解后,升华为对中国传统色的审美和文化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引导他们将中国传统色应用于现代生活,完成美术实践活动,实现中国传统色的创新转化,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内容结构
本课知识要点与课标内容、核心素养要求相互对应。
教材
板块
学习任务
对应的具体内容
涉及的知识点
课程目标
走进经典
任务一
从《千里江山图》中找出标志性的中国传统色。
了解《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背景、历史地位和艺术特色,寻找作品中的中国传统色,初步感知中国传统色。
色彩的知识与应用:掌握中国传统色的名称、颜料的来源等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美术创作。
审美与创作:通过经典作品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文化理解与传承:通过对中国传统色彩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实践技能;通过各种手工实践活动,如书签制作、团扇装饰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实践技能。
综合素养:
课程提升了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包括文学素养(诗意的中国传统色命名)、历史知识(古代颜料的来源)、科学技能(色彩的提取、染色技术)。
创新意识与国际视野:鼓励学生将所学的色彩知识和设计技能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