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企业新质生产力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docx
文件大小:48.49 KB
总页数:15 页
更新时间:2025-09-06
总字数:约1.11万字
文档摘要

企业新质生产力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驱动,通过技术突破、要素配置与产业融合实现全要素跃升的生产力,这种生产范式转型将重塑企业盈余信息的生成逻辑。文章以2015—2023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企业新质生产力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可以有效抑制企业盈余管理,提升盈余质量,这一结论经过工具变量法、倾向得分匹配法等一系列检验后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盈余质量,且该影响对东部及高市场化地区更显著。研究结论为加快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提高盈余质量、提升公司治理效能提供了经验证据。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盈余质量;融资约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234;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25)18-0018-10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提出“新质生产力”,2024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将其定位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标志着我国经济迈入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为特征的新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为内核,依托人力资本和大数据、智能算法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重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种生产范式的转型必然引发微观企业的适应性变革,公司治理作为传导经济发展规律与资本市场运行的关键枢纽,是研究微观企业新质生产力效能的关键。当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多从区域和行业层面展开,如共同富裕[1]、经济增长动能[2]、高质量发展[3]等,企业层面的研究相对匮乏,仅有少数文献探讨了新质生产力与企业韧性[4]、创新绩效[5]、内部薪酬差距[6]之间的关系。

盈余质量是公司治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高质量的盈余信息能有效缓解“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的双重困境,进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投资与资源配置效率,是投资者及监管者判断和决策的依据。党的二十大将“质量强国”战略确立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支点,企业需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实践以实现高质量发展。现有文献多从公司特征、股权结构及市场竞争等方面研究企业盈余质量,尚未有学者直接探讨新质生产力与盈余质量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数字创新技术提升业务透明度、产业协同实现上下游数据共享以及数据资产要素价值量化入表等新质生产力实践,均可能细化会计信息颗粒度,提升盈余质量,但研发投入与长期收益错配会削弱盈余持续性。因此,企业盈余质量在新质生产力范式下的重构过程需进一步探索。

鉴于此,本文聚焦新质生产力如何影响企业盈余质量,以2015—202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首次把新质生产力与盈余质量两个概念联系起来纳入研究框架,实证检验企业新质生产力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将新质生产力对微观企业的作用效果拓展到会计信息质量维度,突破现有关于新质生产力经济后果的解释边界。第二,探讨新质生产力对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深化和拓展公司治理领域的相关研究,也为理解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宏观视角。第三,从融资约束与创新能力方面探究内在机制,完善了企业新质生产力与盈余质量间的深层逻辑脉络。第四,从区域、市场环境考察其影响的异质性,为差异化引导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公司治理效能提供了有益启示。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企业新质生产力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盈余质量反映了会计信息的持续性、可预测性及相关性。既有研究表明,企业高管操纵应计项目、虚构真实交易等盈余管理行为会显著削弱盈余信息特征[7]。依据资源基础理论,企业需将资源转化为提升财务信息可靠性与决策有效性的核心能力,以此构建盈余质量优势。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驱动的先进生产力资源,通过赋能劳动者专业素质、革新劳动资料技术水平、优化劳动对象配置效率,抑制盈余管理以提升盈余质量。

高素质劳动力是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主体,相较于传统劳动力,他们以新思维、新理念推动智能化转型,提升企业生产、分配、销售等环节的效率,降低管理层为满足短期业绩预期而实施盈余管理的经济诱因[8]。另外,新质生产力催生的知识迭代压力[9]驱动管理者持续更新专业认知体系,显著提高盈余管理的技术门槛与实施成本,知识密集型环境下,强化了以能力为核心的声誉竞争,有效抑制道德风险倾向,促使管理者自觉规避盈余管理行为。

高技术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赋能盈余质量跃迁的技术基座。胡俊等[10]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既优化了会计“信息链”的数据处理效率,又强化了“行为链”的控制和监督效能。区别于传统生产工具,智能技术集群构建实时信息共享平台,增强财务数据的可追溯性与验证效率,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委托代理冲突。平台化生态激活分析师、机构投资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监督,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