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的应用”的教学是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很多老师都深感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较难,教学效果不佳。自己通过在本段时间的教学和反思,自认为找到了一些基本的“小窍门”,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加强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要想分数除法学生学的顺利,在学习分数乘法时一定要做好铺垫。
1.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一定要理解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能快速地根据题中的关键句判断出谁是单位“1”。比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怎么确定的?这可以通过题意画图来说明。通过学生实践,让学生归纳出快速找单位“1”的方法:是“谁”的几分之几,相当于“谁”的几分之几,比“谁”多(少)几分之几,“谁”就是单位“1”。最简单的方法是: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
3.学生要熟练掌握画线段图的方法。比如要先画单位“1”(因为单位“1”是比较的标准,所以要先画),再画比较量。如果是“部分”与“整体”相比较的关系,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如果是“两个不同的量”相比较,就要用两条线段表示。
4.能根据线段图或关键句快速写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其中根据应用题中的“关键句”进行分析比较快捷。
例:“柳树是杨树的.”等量关系式:杨树_=柳树
“柳树比杨树多”等量关系式:杨树+杨树_=柳树或者杨树_(1+)=柳树
这样学生在学习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应用题找等量关系式就轻松多了。
二,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时候要复习到位,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比如教学第三单元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4的时候,就要复习一下学生学习第一单元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例8的知识,如从关键句中找单位“1”、说出等量关系式等。教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例5时,就要对应复习第一单元乘法解决问题例9的知识。一节课只有事先的工作做得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的能力。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老师常常都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线段图来找分数除法中的等量关系式,以达到“数形结合”的目的,想法是好的,但效果却不尽人意,让学生每道题都画线段图也不现实,时间也不允许。所以,在学生掌握了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后,我就让学生扔掉“线段图”这根拐棍,引导学生从关键句的字面上来分析、理解,从而发现找“等量关系式”的快捷方法。如:柳树比杨树多。引导学生分析:①谁与谁相比较?(柳树与杨树相比较)②谁是单位“1”?(杨树)③多是多“谁”的?(多杨树的)④到底多多少,具体的量怎么算?(杨树_)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柳树比杨树多了杨树的。所以等量关系式应该是怎么样的?(杨树+杨树_=柳树)
当然,还有一种等量关系式:杨树_(1+)=柳树可由以下几个问题入手:①柳树比杨树多,就是比单位“1”多,柳树应该是杨树的几分之几?(1+=)②即柳树的棵树=杨树的,所以等量关系式应该是怎么样的?③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式,想想用算术方法应该怎么列式?为什么?柳树的棵树和之间有什么关系?(对应关系,从而导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学生等量关系式找到了,就能很容易用方程或者算术方法解决分数除法问题了。
以上只是自己一点浅显的看法,恳请咱们的数学前辈和教学高手批评指正。《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每次上完公开课,我都会有这样的感想:如果让我再上一遍,我一定会这么上!从这节课中找到不足之处,然后再精雕细琢。可惜的是,我只能上一遍,要想上第二遍可能还要等上一年。所以,我要考虑全面,不能让这颗后悔药等到下一年。
解决问题是王校长的拿手课,王校长给我们做了两次解决问题的示范课,我从中也学到一些关于解决问题的处理方式。相比王校长的课堂,我更显得捉襟见肘,拿不出台面。不过我能够学习王校长扎实的教风,让学生都能学会这节课的知识点是我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我的教学目标,又有一个问题扑面而来:是小组合作?是学生自己探究?是老师讲授?想来想去还是想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解决问题,针对学生不会的知识点可以重点加以辅导。可是,在我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发现,好多学生对于单位“1”还是很糊涂。不明白为什么前后的两句话单位“1”变了,变了该怎么办呢?了解到学生对这道题目的一知半解,我想很有必要帮助学生理清这两句话的含义。于是,根据课本上小精灵的提示,能不能引导学生通过折纸的方式来加以理解?果不其然,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时就已经掌握了折纸的方法,那么这次也是通过动手操作感受单位的变化。从这点可以克服摆着我们面前的困难,由此激发学生更多的探究欲望。
通过这次讲课,我也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