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学校2025年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进一步加强师生联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在学生思想引导、行为规范、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市、县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加强中小学育人制度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当前学生成长特点与教师队伍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本方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目标,以构建“全员皆导师、处处皆育人”的校园育人文化为落脚点,探索形成可持续、可评价、可复制的导师制度运行机制,使育人工作更加细化、更具温度、更有实效。
二、工作目标
(一)构建人人参与、全程育人、因人施策的导师制工作机制,实现学生成长全覆盖、育人服务全过程、个性指导有差异。
(二)促进师生关系更加紧密,通过导师的精准指导和深度陪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安全感、价值感,提升育人温度。
(三)推动教师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型,促进教师角色从单一教学向全面育人延伸,在服务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四)提升学校整体育人功能,打破“教育是某一部分人的责任”的惯性思维,实现学校管理由“行政主导”向“文化驱动”转变,营造温暖、协同、有效的教育生态。
三、基本原则
(一)全员覆盖,职责明晰。学校所有教职员工均应承担育人职责,不设例外,不留空档,全面建立“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师生一对一结对”的导师体系。明确导师岗位职责与工作内容,确保责任到人、对象明晰、过程可查。
(二)分类指导,因材施策。导师工作应立足学生实际,依据其性格、兴趣、学习状况、成长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开展个别化、针对性的指导,真正做到“一生一策”、“一人一案”,切忌“一刀切”、“一把尺子量到底”。
(三)协同推进,资源共享。重视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教师、德育人员、家长等多方力量的联动整合,打造“育人共同体”。通过数据共建、案例共研、资源共享,实现横向协作、纵向联动。
(四)持续优化,注重实效。导师工作应有阶段性目标、动态性调整和可操作性措施,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建立评价反馈机制,推动育人工作逐步由“形式”向“质量”转变。
四、组织机构与职责分工
为了把“全员育人导师制”这项工作真正做实做细、落地见效,学校决定设立工作专班,明确责任分工,压实推进责任,做到层层有抓手,事事有人管,确保不空转、不落空。
(一)领导架构
由校长牵头成立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德育处、教务处、年级组长、心理老师等相关人员为成员。工作小组设在德育处,日常管理工作由德育主任具体负责。
(二)职责划分
校长牵头抓总,全面把关政策设计与工作方向;
分管副校长主抓统筹调度,重点盯住难点和落实节点;
德育处负责日常协调、人员安排、过程管理与资料归档;
教务处配合提供导师资源、教学数据和学业分析;
年级组主要落实本年级的导师安排和工作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班主任起桥梁作用,协助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保持信息畅通;
心理辅导室负责问题学生的个案介入和导师指导建议;
其他行政和后勤人员根据分工承担相应育人任务。
(三)工作机制
每月组织一次导师例会,由德育处牵头;
每学期开展一次导师工作展示或阶段成果总结交流;
实行导师台账制、记录制和问题跟踪机制,便于后续评价与改进。
简单来说,就是“谁分管、谁负责;谁接触学生多、谁先动手;谁出现问题、谁先处理”。该抓的要抓起来,该督的要督到位,不能出现“挂名导师”?“表面结对”这种走过场的事。
五、导师选配与结对方式
(一)导师来源
导师不是只靠“挑出来”,而是“用起来”。我们明确一个原则:只要是学校在岗教职员工,只要愿意参与、能承担起责任,就都可以成为导师。
这里面不仅包括语数英等主科教师,也包括音体美、综合实践、图书室管理人员,甚至行政干部和宿管、保安,只要愿意为学生服务、能够影响学生,就应该纳入育人体系。
(二)选配流程
导师怎么选、选谁带谁,不搞一刀切,也不放任自流,我们坚持“统一安排、尊重意愿、适度调剂”几个原则,主要流程如下:
1.导师填报意向:每学期初由德育处发放导师工作登记表,教师根据自身时间安排和精力情况填写“可接受指导学生数量”?“倾向指导学生类型”等内容;
2.学生申报意向: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填写“希望导师意向表”,学生可自愿表达倾向(最多填3个名字),无特别倾向者由学校统配;
3.年级组统筹匹配:德育处联合年级组汇总信息,根据教师学科背景、沟通风格、性格特点、学生情况等因素进行搭配,尽量做到人岗相适;
4.名单公示与确认:匹配结果经初步拟定后在班内公示,由班主任协调、学生确认,确保师生双方互相认可后确定关系。
(三)结对数量与结构
1.每位导师结对学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