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第一课时教案
课时主题
走进万园之园——感受圆明园的辉煌
课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圆明园的毁灭》的第一课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与图文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象,初步感知其作为“万园之园”的建筑之美、布局之巧与收藏之丰。课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从地理位置、园林构成、建筑风格、景观设计、文物收藏等多个维度描绘了圆明园的壮丽画卷。其中,“众星拱月”形象地说明了三园与小园的布局关系;“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精准刻画了建筑特色;仿建名胜与诗情画意的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课时通过自主朗读、合作探究、想象描绘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圆明园的整体认知,积累优美语言,激发民族自豪感,为第二课时理解“毁灭”的悲剧性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
学习目标
1.文化自信:通过了解圆明园融合中外、荟萃古今的园林艺术成就,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树立文化自信心。
2.语言运用: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诗情画意”等关键词语,学习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景物特点。
3.思维能力:通过梳理圆明园的组成结构与景观类型,提升信息提取与分类归纳的能力;借助想象补白,发展形象思维与空间建构能力。
4.审美创造:在诵读与想象中感受圆明园的建筑美、意境美与艺术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再现园中美景,表达审美体验。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圆明园的布局结构与主要景观特点,感受其宏伟壮丽与艺术价值;正确理解并运用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众星拱月”这一比喻的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通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的意境。
教学策略
采用情境探究法创设“小小导游员”任务情境,运用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完成圆明园导览图绘制,结合讲授法讲解关键概念,辅以自主学习法开展初读与词句理解,让学生在真实任务驱动下主动建构知识,实现语言与审美的协同发展。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圆明园地理位置图、三园分布示意图、各类建筑与景观图片)、课文原文打印稿、A3白纸若干、彩色笔、词卡(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诗情画意)。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质疑引思。
教师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问,如“圆明园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被毁灭的?”“为什么说是‘毁灭’而不是‘破坏’?”教师相机引导:“要理解‘毁灭’,我们首先要了解它曾经有多么辉煌。今天,我们就先来认识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
(2)、简介背景,建立期待。
教师简要介绍:“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朝皇家园林,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三部分组成,周围还有许多小园环绕。它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它究竟有多美。”
通过设疑导入,激活学生好奇心,明确学习方向;背景介绍为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支架,激发探索欲望。
探究新知
(20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扫清障碍。
要求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圆明园的?读后组织交流,预设答案包括“位置与组成”“建筑与景观”“文物收藏”等。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
(2)、圈画词语,理解重点。
教师出示词卡“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玲珑剔透”“诗情画意”,请学生在文中找到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意思。重点讲解“众星拱月”:字面意思是星星围绕着月亮转,在文中比喻众多小园环绕着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分布,突出主园的核心地位。可配合PPT动画演示布局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三、聚焦文本,细品辉煌。
(1)、合作探究:绘制圆明园导览图。
教师布置任务:“现在你们都是小小导游员,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在A3纸上合作绘制一张‘圆明园导览图’。要求标出三园名称、小园分布(体现‘众星拱月’)、代表性建筑(如殿堂、亭台楼阁)、特色景观(如买卖街、山乡村野、仿建名胜、西洋景观)。”学生合作绘图,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交流,描述美景。
邀请2-3组上台展示导览图,并派代表进行解说:“大家好,欢迎来到圆明园!这里是圆明园主园区,周围的小园就像星星一样围绕着它,这就是‘众星拱月’的布局……这里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您可以看到热闹的‘买卖街’,也能走进宁静的山乡村野……”其他同学可补充或提问。通过动手与动口结合,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通过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