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案
课时主题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走进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
课程
新授课
课时
第二课时
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承接第一课时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初步感知,聚焦于“毁灭”这一核心事件,深入剖析英法联军侵华暴行的历史事实及其带来的深重文化损失。课文通过鲜明的对比手法,先极写圆明园建筑之宏伟、收藏之丰富,再以沉痛笔触描述其被掠夺、焚烧的全过程,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本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含的悲愤与痛惜之情,并结合“阅读链接”中的《七子之歌》和《和平宣言》,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民族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教学中需紧扣关键词句,如“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大火连烧三天”等,还原历史现场,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实现从语言文字到情感体验再到价值认同的层层递进。
学习目标
1.文化自信:通过了解圆明园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历史地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树立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
2.语言运用:能够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圆明园毁灭过程的段落,抓住关键动词(如“闯进”“掠走”“搬运”“破坏”“毁掉”“放火”)体会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提升语言感知力与表达力。
3.思维能力:通过对比圆明园昔日辉煌与今日残垣的图文资料,分析“为何用大量笔墨写辉煌”的写作手法,发展批判性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
4.审美创造:在诵读与想象中感受文本的语言美与意境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明园毁灭后的景象,表达内心的震撼与哀思,进行个性化的情感表达。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体会侵略者行为的残暴与贪婪;感悟“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何花费大量篇幅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引导学生将文本情感升华为民族责任感与爱国情怀,避免情绪化宣泄,走向理性反思与历史认知。
教学策略
采用情境探究法创设历史现场感,运用议题式教学法围绕“辉煌为何要写?”“毁灭意味着什么?”展开深度讨论,结合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交流,辅以讲授法梳理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实现知识建构与情感升华。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圆明园复原图、遗址现状图、英法联军行动时间轴)、课文原文及“阅读链接”材料打印稿、轻音乐《江河水》作为背景音、小国旗贴纸若干。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一、回望辉煌,引出毁灭。
(1)、播放圆明园复原动画短片,唤醒记忆。
教师播放一段约1分钟的圆明园三维复原动画视频,画面展现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景观如平湖秋月、蓬岛瑶台等,配以悠扬古乐。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哪里?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回忆第一课时所学,用“金碧辉煌”“美轮美奂”“人间仙境”等词语描述圆明园的壮丽景象。此环节旨在通过视觉冲击迅速激活学生已有认知,建立强烈的审美期待。
(2)、出示遗址照片,形成强烈反差。
教师切换PPT,展示教材中提供的圆明园遗址照片:几根断裂的白色大理石柱孤零零矗立,周围散落着石块与台阶,杂草丛生,天空灰暗。教师低沉地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誉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如今只剩下这些残垣断壁。它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通过今昔对比,制造巨大的心理落差,激发学生探究“毁灭”真相的强烈欲望,自然过渡到本课主题。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通过辉煌与破败的强烈对比,引发学生情感冲突,迅速聚焦课堂注意力,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探究新知
(20分钟)
二、细读文本,还原毁灭现场。
(1)、默读第5自然段,圈画关键信息。
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用笔圈出表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关键词,并思考: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学生独立阅读后,教师组织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关注“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凡是能拿得动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搬运”“实在运不走的……破坏、毁掉”“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等关键语句。教师板书这些关键词,帮助学生理清事件脉络。
(2)、聚焦动词,体会侵略者行径。
教师引导:“请大家特别注意这些动词——‘闯进’‘掠走’‘搬运’‘破坏’‘毁掉’‘放火’。如果换一种说法,比如‘进入’‘带走’‘运输’‘损坏’‘点燃’,表达效果一样吗?为什么作者要用前者?”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体会“闯进”体现的是野蛮入侵,“掠走”带有抢夺的贪婪,“破坏”“毁掉”则是蓄意的摧毁,“放火”更是为了销毁罪证的灭绝人性之举。通过换词比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言的力量,体味作者用词的精准与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