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明清时期壮族地区土司建筑:历史、特色与文化内涵探究.docx
文件大小:48.72 KB
总页数:31 页
更新时间:2025-09-14
总字数:约3.91万字
文档摘要
明清时期壮族地区土司建筑:历史、特色与文化内涵探究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壮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明清时期,壮族地区广泛实行土司制度,这一制度对壮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用来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其义在于羁縻勿绝,政治上巩固统治,经济上维持原有生产方式,满足于征收纳贡。它渊源于秦汉的士官土吏,开始于唐代的“羁縻制度”,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消亡于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长达一千多年。
明清时期,是壮族土司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明朝建立后,在继承元代土司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