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读书与治学现代文阅读答案.docx
文件大小:38.92 KB
总页数:20 页
更新时间:2025-09-19
总字数:约2.38万字
文档摘要

读书与治学现代文阅读答案

篇1:读书与治学现代文阅读答案

读书与治学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章太炎先生在日本东京对中国留同学做的一次演讲中,打了两个特别好玩的比方。

②第一,是本钱和利息的比方。他说:“也许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很多利息,本钱虽则要还债主,赢利是自己全部。若不会做买卖,把借来的钱,死屯在窖子里头,后来钱还是要还债主,自己却没有一个赢余,那么就求了一千年的学,施了一千年的教,一千年后的见解,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终究是向别人借来的,何曾有一分自己的呢!”

③其次,是写信人和送信人的比方。章太炎指出,有学问的人,好比是写信的人;向这个人求学的,则是收信人;收信人学成之后,又向别人传授学问,那么,他就成了送信的人。搞学术讨论,应当努力争取到写信人的地位,而不是永久都扮演送信人的角色。

④章先生打的这个比方,大意无非是说,学习别人的学问,要经过思索,要消化汲取,使之变成自己的思想养分,并从中滋生出新的见解,以有益于世道人心。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最为关键的事情,就是独立思索,融会贯穿,有所创见。否则,书读得再多,也只不过是【甲】,方法刻板,不知变通;【乙】,读了一些无实际用处的书;【丙】,不懂得将书中的道理运用于实际生活。学问再渊博,也只不过是贩卖二手货。

⑤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说:“假如一个人几乎成天大量阅读,空闲的时候则只稍作不动脑筋的消遣,长此以往就会渐渐失去自己独立思索的力量,就像一个总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最终就会失去走路的力量一样。很多学究就遭受到这种情形:他们其实是把自己读蠢了。”叔本华的本意,当然并非反对读书,而是反对读书不动脑筋的迂腐之举。读书不动脑筋,难免就会越读越傻。

⑥那些人云亦云炒冷饭,或是炮制一些伪问题,乃至趋炎附势的所谓“学问”,只会把世界弄得乌烟瘴气,惟有鲜活的、有创见的、有独特价值的学问,才是照亮世界的明灯——退一步来说,即使他们只是星星之火,也会给人带来光明与暖和的盼望。

1.①—③段举出章太炎演讲的.事例,有何作用?(2分)

答案要点:①—③段举出章太炎先生关于读书与治学的一段演讲,用本钱与利息、写信人与送信人两个好玩的比方,引出下文对学习学问要经过思索的论述,从而得出“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学问,最为关键的事情,就是独立思索,融会贯穿,有所创见”的中心论点。

2.依据上下文,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3分)

①死读书②读书死③读死书

答案:【甲】处填:①【乙】处填:③【丙】处填:②

3.阅读第⑤段,详细阐述叔本华的言论为什么可以证明中心论点?(3分)

答案示例:叔本华的言论首先提出假设只阅读不思索,就会渐渐失去独立思索力量,接着用总骑马的人最终不会走路的比方,指出不独立思索的危害,然后用现实中学究将自己读蠢的现象,从反面证明白中心论点。

(3分,有层次地分析叔本华言论内容2分,总结出从反面印证中心论点1分)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许多,常用的有8种,比方、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方、拟人、夸张、排比,比方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浅显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会;二是使抽象的事物详细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亮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亮的印象,而且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剧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宠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剧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对事物的鲜亮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剧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剧烈奔放的情感,增加语言的气概;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出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留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仆人公的某种精神”.

小说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分析写作技巧

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由于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娴熟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1.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