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标要求】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了解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线索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解读】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学习聚焦:重点比较内外服与分封制,了解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发展脉络,掌握这一时期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具体内容
脉络
形成:夏朝王位世袭制→商朝内外服制度发展: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二者互为表里
瓦解:春秋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如郡县制官僚制等]
主要政治制度
中央:君主制[君主世袭权力不绝对受原始民主传统制约]
如君主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宗法制
目的解决分封制的继承问题
标准依据父亲血缘划分大小宗
[核心是嫡长子制度]
[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用途大小宗获得不同政治权利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作用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本质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地方:分封制[内外服→分封制体现中央集权趋势但未达高度集权程度]
分封背景武王伐纣商亡周兴;金石并用刀耕火种
分封主体国家最高统治者周天子直接控制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分封对象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分封国家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卿大夫→士]如晋国燕国鲁国齐国宋国
权利义务诸侯享有统治权如土地人口;服从政令承担义务如勤王朝觐和贡赋
分封结果巩固统治疆域扩大经济发展民族文化融合;后逐步分裂割据
特点
权利相对分散尚未高度集权;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家国一体血缘浓厚];神权浓厚人文兴起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学习聚焦:与分封制比较,秦朝实行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特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背景
战国时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制度已产生;秦的统一;铁犁牛耕小农经济;法家思想
官僚制度
制度内容
中央
皇帝制度: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行政中枢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掌图籍、文书又是最高监察官
地方
郡县两级制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①郡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②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长)县丞县尉
影响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特点
君主和中央高度集权;贵族政治发展到官僚政治血缘政治有所淡化;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聚焦:总结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发展趋势是什么?
角度
具体措施
趋势
中央
两汉
汉初:三公九卿国家政务和皇室事物→汉武帝:中外朝制度→东汉光武帝:尚书台
君主专制
唐宋
唐朝:皇帝→政事堂→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礼户吏兵刑工负责国家政务
宋朝:皇帝→中书门下省行政‖枢密院军事‖三司财政→元朝: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明清
明朝:皇帝内阁相当于秘书→六部1380年朱元璋废宰相→清朝:皇帝雍正设军机处相当于秘书→六部
地方
两汉
汉初:郡国并行[郡→县二级‖王国侯国景帝武帝削藩]→东汉晚期:州监察区演变而来→郡→县三级
中央集权
唐宋
隋唐:[道监察区演变而来→州→县三级中期藩镇割据节度使]→宋朝[路监察区演变而来→州→县三级]
元明清
元朝:[省中央派出机构→路府州县多级]→明清[省【总督巡抚→三司】→府→县三级]
【教材问答】
p2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上层建筑是受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商朝内外服制和西周分封制的相同点,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不同点在于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p4正确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汉武帝中期以后的历史有基本了解。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作为协助自己决策的中枢机构。汉武帝死后,权臣霍光统领中朝,掌握实权。霍光继承了汉武帝晚年的既定政策,中央集权制度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宣帝时,中央集权甚至有了全面强化。但宣帝之后的西汉后期,皇权衰弱,外戚宦官干政延续不断,中央集权名存实亡,最后导致王莽代汉的结局。这一历史教训使刘秀认识到中史集权“失权”的危害,是他在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动因。自汉武帝开始的中朝尚书权力的增大,已经开始制度化约束包括丞相在内的“强臣”干政局面,刘秀果断将尚书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设立尚书台,使之成为秉承自己意志的中枢所在。史书记载表明,东汉的尚书台已经拥有了各方面的参与决策与行政权力。
p5秦朝是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王朝的开端,建立了以丞相府为首的行政中枢,这一制度延续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出于加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