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演示文稿第1页,共67页。
优选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第2页,共67页。
一、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1、感染感染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动物机体与侵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相互斗争所表现的不同程度的感受过程。三种表现形式:a、带菌、带毒现象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传染病)(一、)概念第3页,共67页。
2、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传染病的特性:a、由病原微生物引起b、有一定的潜伏期c、被感染的机体会发生特异性反应d、有传染性和流行性e、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f、耐过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第4页,共67页。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动物第5页,共67页。
1、传染源被病原微生物感染并能排出病原微生物的动物,通常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1)患病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排毒(2)病原携带者病愈后病原携带者:症状消失后排毒健康病原携带者:没有患过该传染病却能排毒第6页,共67页。
2、传播途径与传播方式传播途径(1)概念:病原微生物由病原体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在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路径。(2)传播途径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病原微生物排出后至刚接触到被感染动物(空气、水源、土壤等)第二阶段:病原微生物从接触到易感动物后到侵入体内组织器官(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3)传播媒介:传染源将病原微生物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如:昆虫、鼠类、饲养员、饲料、饮水、空气、土壤等。第7页,共67页。
概念:病原微生物由病原体排出后,经一定的传播途径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表现的形式。传播方式传播方式垂直传播水平传播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第8页,共67页。
3、易感动物易感性: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特性成为易感性。易感动物:有易感性的动物为易感动物。影响动物易感性的因素:动物内在因素、外界因素、特异免疫状态第9页,共67页。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缺一不可传染源易感动物传染源传染源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传染源第10页,共67页。
(三、)传染病的发展过程1、潜伏期: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开始至出现最初的症状(意义何在?)2、前驱期:自出现最初症状到出现主要症状为止3、明显期:疾病出现全部典型、明显症状的时期4、转归期:疾病的结束阶段(痊愈、不完全痊愈、死亡)第11页,共67页。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规律性表现形式发病动物数时间发病范围举例散发性不多不定零星病例破伤风地方流行性比散发多一定区域内,传播范围不大猪丹毒、支原体肺炎流行性比较多较短时间内乡、镇、县、省或更大范围鸡新城疫、口蹄疫大流行性很多国家与国家之间,非常广泛禽流感、口蹄疫表现形式根据发病率的高低和传播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以下4种:第12页,共67页。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对传播媒介的影响对动物的影响1、夏秋季节:细菌性疾病较多2、冬春季节:病毒性疾病多件3、口蹄疫每2-5年流行一次第13页,共67页。
(五)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1、对传染源2、对传播媒介3、对易感动物社会因素1、对传染源2、对传播媒介3、对易感动物第14页,共67页。
二、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一)概念寄生生活:两个生物体之间的特殊生活方式,其中一种生物体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表或体内,吸取营养,并造成损害的现象。寄生虫:营寄生生活的动物为寄生虫。被寄生虫寄生的生物叫宿主。寄生虫病: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第15页,共67页。
(二)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型生活方式寄生部位暂时性寄生虫:只在需求营养时接触宿主,营短暂的寄生生活永久性寄生虫:终生居住在宿主身上外寄生虫:寄生在皮肤表面、皮内或与体表相通的腔、窦内。多为暂时性寄生虫。内寄生虫:寄生在宿主的某些器官、组织上寄生虫的分类第16页,共67页。
宿主的分类终末宿主:成虫期或有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中间宿主:幼虫期或无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补充宿主:幼虫发育期需在两种宿主体内寄生,对第一个中间宿主起补充作用的宿主(补充宿主或第二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