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骨科护理常规的考试题目及答案.doc
文件大小:30.94 KB
总页数:13 页
更新时间:2025-09-27
总字数:约6.14千字
文档摘要

骨科护理常规的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

1.骨折现场急救,错误的是()

A.重点检查有无内脏损伤

B.开放性骨折应现场复位

C.取清洁布类包扎伤口

D.就地取材,固定伤肢

答案:B

答案解析:开放性骨折在现场不能进行复位,以免将污染带入伤口深部,增加感染机会。应先进行简单包扎固定后送医处理。A选项,检查有无内脏损伤对于判断患者整体状况很重要;C选项,用清洁布类包扎伤口可减少伤口污染;D选项,就地取材固定伤肢能避免骨折断端移动加重损伤。

举一反三:在遇到类似的现场急救题目时,要记住对于开放性伤口处理的基本原则是避免二次污染。比如开放性颅脑损伤,也不能随意在现场进行伤口清理或复位操作。

2.骨折牵引时,预防过度牵引的措施是()

A.患肢抵床尾

B.患肢功能锻炼

C.定时测定肢体长度

D.防止牵引针左右移动

答案:C

答案解析:定时测定肢体长度能及时发现牵引过程中肢体长度的变化,从而调整牵引重量,预防过度牵引。A选项,患肢抵床尾并不能有效预防过度牵引;B选项,患肢功能锻炼主要是为了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等,与预防过度牵引无关;D选项,防止牵引针左右移动主要是为了避免牵引针移位影响牵引效果,而非预防过度牵引。

举一反三:在护理操作中,很多措施都有其特定目的。例如在留置导尿时,定期更换尿袋是为了预防泌尿系统感染,这和本题中定时测定肢体长度预防过度牵引类似,都是为了预防特定并发症。

3.以下哪种情况不适宜进行石膏固定()

A.骨折复位后

B.关节扭伤

C.骨肿瘤切除术后

D.皮肤有伤口且有感染迹象

答案:D

答案解析:皮肤有伤口且有感染迹象时进行石膏固定,会因石膏的包裹导致局部不透气,加重感染,不利于伤口愈合。A选项,骨折复位后常用石膏固定来维持复位后的位置;B选项,关节扭伤后石膏固定可起到制动、减轻疼痛和促进恢复的作用;C选项,骨肿瘤切除术后石膏固定有助于保护手术部位、促进愈合。

举一反三:在学习各种治疗手段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时,要对比记忆。比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它的禁忌症就有局部皮肤感染、严重的骨质疏松等,和本题中石膏固定的禁忌症都是基于病情对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的影响来考虑的。

4.骨牵引患者为防止针孔感染,护理上应注意()

A.除去针孔血痂

B.全身应用抗生素

C.移动钢针调正位置

D.定期更换引流管

答案:A

答案解析:除去针孔血痂可防止痂下积脓,有利于保持针孔清洁,预防感染。B选项,全身应用抗生素一般用于有明显感染迹象或预防严重感染,不是针对针孔感染的主要护理措施;C选项,随意移动钢针调正位置可能导致局部损伤,增加感染风险;D选项,骨牵引一般不涉及引流管,所以定期更换引流管与针孔感染预防无关。

举一反三:对于外科护理中关于预防感染的知识点,要注意局部护理措施和全身用药的区别。例如在伤口护理中,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等局部措施是预防感染的基础,而全身应用抗生素是在有全身感染倾向等情况下使用。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

1.骨折患者长期卧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

A.压疮

B.坠积性肺炎

C.泌尿系统感染

D.关节僵硬

E.深静脉血栓形成

答案:ABCDE

答案解析:骨折患者长期卧床,局部皮肤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易发生压疮;长期卧床导致肺部痰液引流不畅,易引发坠积性肺炎;排尿不畅、尿液残留等因素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几率;关节长期不活动,会出现关节僵硬;血液流动缓慢加上高凝状态,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

举一反三:在学习各种疾病长期卧床并发症时,可以从身体各个系统角度去记忆。比如呼吸系统会有坠积性肺炎,消化系统可能有便秘,循环系统有深静脉血栓等。这样分类记忆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点。

2.以下属于骨科常用的护理评估内容的是()

A.局部疼痛情况

B.肢体肿胀程度

C.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

D.伤口愈合情况

E.患者心理状态

答案:ABCDE

答案解析:局部疼痛情况能反映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肢体肿胀程度也是判断损伤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的重要指标;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评估对于了解神经、肌肉损伤情况至关重要;伤口愈合情况直接关系到患者康复进程;患者心理状态对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也有很大影响,都属于骨科常用护理评估内容。

举一反三:护理评估是全面了解患者状况的重要环节。在不同科室护理评估内容会有侧重点不同。例如在心内科,除了基本生命体征评估外,还会重点关注患者的心脏功能、胸痛情况等,和骨科护理评估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要注意对比区分。

3.对石膏固定患者的护理措施正确的是()

A.观察肢体血运

B.保持石膏清洁

C.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