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旅游美学(第一章).ppt
文件大小:13.28 MB
总页数:38 页
更新时间:2025-09-27
总字数:约1.05千字
文档摘要

旅游美学;参考书目;课程开设目的;课程开设意义;为什么学习旅游美学?;第一章旅游的审美本质;教学内容;1.1旅游活动的本质是审美;;;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寻求能够实现政治理想的地方,是推销政治主张的一种方式。

“仁”“礼”与仁政、王政

孔子的人生理想:“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着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道不成,乘桴浮之于海。”;公元前294年离开郢都,北渡汉水深入深山密林,心怀故都,也不能寐。

公元前286年,二次流放。哀民生之多艰,恐皇舆之败绩。穿长江、游洞庭,沉溺汨罗江,感自然之变化,愤而作《天问》,伤理想之不达,忧而为《离骚》,《九歌》采民间之乐,《橘颂》表不移之志。;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蒙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庄子》

庄周梦蝶的文化涵义分析

纯粹的、超功利的、无目的精神活动。“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旅在中国古代,分出行、商旅、军旅,是带功利性的旅游活动,是现代旅游的发源。

游的本意为人在水中像鱼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泳之游之”,后引申为游行、游泳、游观、游玩等。

游分为“游历”与“游心”两种,前者侧重于人的身体感觉与官能享受;后者侧重于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享受。

旅为出行,游为目的,其中包含着旅游审美之意。出行才能旅游,突出旅游主体赏心悦目或感怀心情的行旅。

;“旅游”连用最早见于六朝沈约《悲哉行》一诗“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唐代高适《别韦五》一诗中也有提及“徒然酌杯酒,不觉散人愁。相识仍远别,欲归翻旅游。夏云满郊甸,明月照河洲。莫恨征途远,东看漳水流。”

“旅游”在我国古代突出主体赏心悦目或感怀心情的游览、游历、游乐的行旅,并同时体现了旅游中的审美之义。

;旅游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百度百科)

;;;;;;;;;;;;;;;1.2旅游美学的生成;1.2.1旅游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审美主体;审美主体,即作为观赏者的旅游者的审美心理(漫游、回归、寻根、休闲)

审美对象,即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自然、人文)

旅游中的诸多审美关系(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1.2.3旅游美学的研究范围;第二,旅游美学的理论结构。(理论依托、传承,哲学提升和归纳)

1)、哲学

2)、心理学

3)、艺术学

4)、自然科学

5)、伦理学

;

1.3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