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伤寒和副伤寒疾病防治指南解读
一、疾病概述
1.1.伤寒和副伤寒的定义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伤寒沙门氏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沙门氏菌主要感染人体肠道,而副伤寒沙门氏菌则可感染人体的多种器官。这两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差、饮水污染、食物不洁等原因,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率较高。
伤寒沙门氏菌感染通常表现为持续的高热、乏力、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等症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伤寒的全球年发病率约为1.5/10万,但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伤寒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但有时可能长达60天。在伤寒流行期间,儿童和青少年的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与他们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有关。
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症状通常较轻,病程较短。副伤寒的潜伏期通常为5-14天,但有时也可能长达60天。副伤寒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某些特定地区,如印度和非洲的部分地区,副伤寒的发病率较高。伤寒和副伤寒的病例中,约10%-30%的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肠穿孔、胆囊炎、脑膜炎等,这些并发症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差,水源和食物容易被伤寒沙门氏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污染。例如,2010年印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伤寒疫情,导致约4,000人感染,其中约200人死亡。这起疫情主要是由污染的水源引起的。此外,伤寒和副伤寒也可能通过密切接触感染者或接触被感染者排泄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播。在一些地区,由于卫生设施不足,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播风险较高。
2.2.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点
(1)伤寒和副伤寒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约有150万至200万伤寒病例,其中约80%的病例发生在亚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伤寒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在某些地区,如南亚、东南亚和中非,伤寒的发病率仍然较高。例如,印度和孟加拉国是世界上伤寒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2)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卫生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和疫苗接种率。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率更高,因为这些地区的饮用水和食物更容易受到污染。此外,战争、自然灾害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可能加剧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播。例如,201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生的洪水导致大量人口被迫饮用受污染的水源,从而引发了一波伤寒疫情。
(3)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季节通常与气候条件有关。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率在雨季较高,可能与雨季期间水源和食物污染增加有关。在温带地区,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率则可能全年相对稳定。此外,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趋势也受到疫苗接种策略和卫生政策的影响。例如,某些国家通过实施大规模的疫苗接种计划,成功地降低了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率。
3.3.伤寒和副伤寒的临床表现
(1)伤寒和副伤寒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在发病初期即出现,并持续数周。患者的体温可能高达39-40摄氏度,且常伴有寒战。乏力感也是患者常见的症状,使得日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2)伤寒和副伤寒的消化系统症状可能包括便秘或腹泻,有时伴有腹部疼痛和不适。腹泻可能为水样或脓血样,且伴有恶臭。此外,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这在伤寒病例中尤为常见。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皮疹,通常在病程的第2-3周出现,表现为小的玫瑰色斑丘疹。
(3)伤寒和副伤寒的严重病例可能伴有并发症,如肠穿孔、胆囊炎、肺炎和脑膜炎等。肠穿孔是伤寒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腹膜炎和败血症。脑膜炎通常发生在病程的第2-3周,表现为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和意识障碍等症状。这些并发症可能危及患者生命,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二、病原学
1.1.伤寒和副伤寒的病原体
(1)伤寒和副伤寒的病原体分别为伤寒沙门氏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属于沙门氏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该菌在37摄氏度下生长最佳,能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上形成典型的S型菌落。副伤寒沙门氏菌分为甲、乙、丙三个血清型,其中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
(2)伤寒和副伤寒的病原体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播。例如,2011年印度尼西亚发生的一起伤寒疫情,就是由于饮用水受到污染导致的。此外,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也是传播途径之一,特别是家庭内密切接触者之间。全球每年约有150万至200万伤寒病例,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3)伤寒和副伤寒的病原体在宿主体内主要定位于肠道,并在肠道黏膜上繁殖。在潜伏期,病原体通过血液播散至全身各器官,如肝、脾、骨髓等。在发病初期,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