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体表70-79%的烧伤及50%-59%的三度烧伤疾病防治指南解读
一、烧伤概述
1.烧伤的分类与分级
烧伤的分类主要基于烧伤的深度和广度,其中深度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烧伤,广度则通常以烧伤面积来衡量。一度烧伤,又称红斑烧伤,是最轻微的烧伤类型,仅累及表皮层,通常表现为皮肤发红、疼痛、热感,但不会有水泡形成。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一度烧伤在烧伤总面积(TBSA)中占比约为50%。例如,一个体重70公斤的个体,一度烧伤的面积大约为35%。二度烧伤则分为浅二度和深二度烧伤,浅二度烧伤累及表皮层和真皮层,表现为水泡、疼痛剧烈、局部肿胀,愈合后可能会留下疤痕。深二度烧伤则累及真皮层以下,愈合时间较长,且可能伴随皮肤色泽改变和功能丧失。据统计,浅二度和深二度烧伤在烧伤总面积中的占比约为20%。案例中,一位60岁男性在厨房烹饪时不慎被滚烫的油溅到手臂上,造成约10%的浅二度烧伤,经过适当的处理和治疗,伤口在两周内愈合。
三度烧伤,也称为全层烧伤或坏死性烧伤,累及皮肤全层,甚至可能伤及肌肉、骨骼等深层组织。三度烧伤的皮肤表面干燥、无弹性、呈皮革状,通常没有疼痛感。据统计,三度烧伤在烧伤总面积中的占比约为30%。例如,一个体重70公斤的个体,三度烧伤的面积约为21%。严重的三度烧伤可能导致生命危险,需要立即进行专业的医疗救治。在案例中,一位40岁女性在交通事故中受到严重烧伤,烧伤面积达到70%,其中三度烧伤面积占50%,经过多次手术和长期的康复治疗,最终恢复了部分功能。
烧伤的分级则依据烧伤的深度和广度进行综合评估。根据国际烧伤学会(IBS)的分类,烧伤分为轻度烧伤、中度烧伤和重度烧伤。轻度烧伤通常指一度烧伤,烧伤面积小于10%TBSA;中度烧伤包括浅二度和深二度烧伤,烧伤面积在10%至30%TBSA之间;重度烧伤则指烧伤面积超过30%TBSA,或者烧伤面积虽小于30%,但涉及面部、手部、足部、会阴部等关键部位。在烧伤救治过程中,正确的分级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案例中,一位儿童在玩耍时触碰到正在工作的电焊机,造成全身20%的二度烧伤,其中10%为深二度烧伤,被诊断为中度烧伤,经过系统的治疗和护理,最终康复出院。
2.烧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烧伤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热力、化学、电击和辐射等因素。热力烧伤是最常见的烧伤类型,由火焰、热液、热气体或高温物体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引起。据国际烧伤协会(IBSA)统计,热力烧伤约占所有烧伤的70%。例如,一位35岁男性在厨房烹饪时不慎将油溅到身上,造成约15%的热力烧伤,经过紧急处理和后续治疗,伤口逐渐愈合。
(2)化学烧伤是由于化学物质如酸、碱、腐蚀性气体等作用于皮肤引起的。这类烧伤可能导致皮肤和组织的深度损伤,甚至引起全身中毒。据统计,化学烧伤在烧伤病例中占比约为15%。案例中,一位工人不慎将硫酸溅到手臂上,造成约30%的化学烧伤,经过紧急冲洗和抗休克治疗,虽然皮肤得到修复,但留下了永久性疤痕。
(3)电击烧伤是由电流通过人体引起的,可能导致皮肤和组织立即损伤,甚至引起心脏骤停。电击烧伤在烧伤病例中的占比约为5%。例如,一位电力工人因操作失误导致电流通过身体,造成约40%的电击烧伤,经过紧急心肺复苏和后续治疗,患者最终幸存下来,但留下了严重的功能障碍和外观损伤。烧伤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环节。首先,热力、化学、电击或辐射等致伤因素作用于皮肤,导致皮肤和组织的温度升高,细胞受损。随后,炎症反应启动,白细胞和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引起局部和全身性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不仅有助于清除受损组织,但也可能导致组织进一步损伤。此外,烧伤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和并发症,如感染、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这些并发症是烧伤治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3.烧伤的病理生理变化
(1)烧伤后,皮肤和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迅速发生。首先,烧伤会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引起组织水肿和血液循环障碍。据研究,烧伤后6小时内,局部水肿可达到峰值,随后逐渐消退。案例中,一位80岁女性因不慎跌入热水中,造成约20%的二度烧伤,烧伤后立即出现明显的水肿,经过抗休克治疗和静脉输液,水肿在24小时内得到有效控制。
(2)烧伤还会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烧伤休克。烧伤休克是由于烧伤导致的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引起全身性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据统计,烧伤面积超过30%的患者中,约有一半会出现烧伤休克。例如,一位男性在火灾中全身烧伤面积达50%,入院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症状,经过紧急的液体复苏和药物治疗,成功避免了烧伤休克。
(3)烧伤后,受损的组织会释放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启动组织修复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炎症期、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