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相关理论5;第一节以体治体
一、以骨治骨
以骨治骨相当于古法之刺骨法,《刺齐论》说:「刺骨无伤筋」,此一刺法之要则有二:;一是进针抵骨,此法相当于《内经》之《输刺法》。《官针篇》说:「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
二是贴骨进针,此法相当于《内经》之《短刺》,《官针篇》说:「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董氏奇穴贴骨进针之穴位甚多,进针抵骨之穴位也不少。清代周孔四先生在《周氏经络大全》说:「凡病在内而上下行者,经脉也;左右行者,络气也。其为穴也,经行至此而为之凝,故穴必附于骨。」。;近代研究有「骨膜传导」之说,骨膜富含神经及血管,针刺抵骨或贴骨,透过骨膜传导,治疗一些骨关节的疾病,效果甚佳。例如灵骨贴骨治坐骨神经痛特效〈配大白贴骨更佳〉;人中、后溪、束骨均能治疗腰颈骨刺,配风市穴抵骨更佳。灵骨贴骨治疗脚跟骨刺甚效。加取束骨穴贴骨牵引更佳。曲池穴贴骨进针治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太冲贴骨治手脚痛,尤其是治疗膝痛更有效。;二、以筋治筋
以筋治筋相当于古法之刺筋法,《刺齐论》说:「刺筋者无伤肉」,此一刺法之要则有二,一是刺在筋上,此法相当于《内经》之《关刺法》,《官针篇》说:「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一是刺在筋旁,此法相当于《内经》之《恢刺法》,《官针篇》说:「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两种刺法,对于治疗筋病效果均甚佳,包括身体的拘挛,强直,抽掣,弛缓皆有疗效。例如董氏奇穴之「正筋」穴在阿基利斯腱之大筋上,刺入筋中,治疗颈项强直及疼痛甚效,治疗腰扭伤效果亦佳。再如尺泽穴位于大筋旁,贴筋刺入尺泽穴,可治全身拘急挛缩的病变,治疗五十肩之肩臂强硬不举,治疗手掌挛缩不伸,都甚为有效,治半身不遂也极为常用。因本穴为肺(金)之子(水)穴,泻之能使金不克木,筋自然就舒弛伸展。但又何尝不是以筋治筋之作用?其它如承山、阳陵能治筋病,也都可以说是此一刺法及理???的应用。;三、以脉治脉
以脉治脉相当于古法之刺脉法。《刺齐论》说:「刺脉无伤皮」,此一刺法亦有两种,一种是刺络出血,即刺血疗法;《官针篇》中的络刺、豹文刺、赞刺可说均属此法之范畴。;《官针篇》说¨「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故也,以取经络之血者。」;「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瘫肿也。」。另一种刺法,则是刺入至大血管〈动脉〉旁,不伤血管不出血,紧贴血管以治血管之病,此种针法在古书未见记载,为董师常用之针法之一,亦当属刺脉法。;刺络法临床极为常用,对于难病及痼疾有特殊疗效,对于急性大病及热病也常有极好之疗效。因临床应用实在太多,不克在此一一列述,仅举出数例,便足以了解此法应用之广泛及实用。如:在十二井穴刺出血可治中风昏厥、高热、咽喉肿痛…等。在委中刺血可治后头痛、颈项腰背痛、坐骨神经痛、腰扭伤、下腿痛、痔疮、疮痈、霍乱、急性吐泻……等。在肘弯点刺出血可治五十肩、手臂痛、气喘、心脏病、霍乱…等。在耳背刺血可治眼病、口歪眼斜、皮肤病、失眠、多汗等均甚效。;董师另采「泻络远针」法,在背部刺血治脚痛、膝痛、在下腰刺血治上臂痛,在小腿之四花中、外穴刺血治躯干之内脏病甚效,都是很平常的用例。尤其难能者,董师常采取贴脉治脉之法,此法对一般人并不陌生,如各书所载「脉会太渊」,以太渊穴治疗各种血脉之病,早即为针灸医师索所熟悉,董师更将此法发挥,应用范围更广。例如地宗穴,贴近动脉,主治「能使阳症起死回生,心脏病及血管硬化」;又如火硬穴及火主穴下有太冲脉经过,亦常以此治血脉病。;四、以肉治肉
以肉治肉相当于古法之刺肉法。《刺齐论》说:「刺肉无伤脉,刺肉无伤筋」,《官针篇》中的浮刺、分刺、合谷刺可说都属刺肉法。;《官针篇》说:「浮刺者,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分刺,次分肉之间也。」「合谷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浮刺为刺浅层的肌肉,亦可采斜刺或横刺,治肌急而寒就是治肌怕冷及挛缩拘急等。分刺则是刺较深层的肌肉,治疗肌肉痛,麻木不仁或萎缩。;合谷刺则是直刺至一定深度后,将针提至皮下,再向左右或前后各斜刺一针,形同鸡足般的「个」字,治疗感受风寒湿所致的肌痹症。
例如临床上常以合谷、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及大腿驷马穴等肉多处治疗肌肉萎缩甚为有效,虽说「萎症独取阳明」,又怎能说不是以肉治肉的疗效使然呢?这些穴位治疗肌肉挛缩拘急或末梢神经沿炎亦有效。承山及肩中在肌肉较多处,治肌肉病亦甚效。;五、以皮治皮
以皮治皮相当于古法针灸的刺皮法。《刺齐论》说,「刺皮无伤肉」。《官针篇》中的毛刺、半刺即系刺皮法。;《官针篇》说:「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