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晚期自然流产疾病防治指南解读
一、晚期自然流产概述
1.晚期自然流产的定义
晚期自然流产是指妊娠在20周(140天)后至不足28周(196天)之间终止的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每年大约有1500万例自然流产,其中晚期自然流产约占20%。晚期自然流产的发生率在育龄妇女中较高,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晚期自然流产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内分泌因素等。遗传因素主要指染色体异常,如非整倍体、平衡易位等,这些异常可能导致胚胎发育不良,进而引发流产。据统计,染色体异常是晚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占晚期自然流产总数的50%以上。例如,某研究对100例晚期自然流产患者进行染色体检查,发现其中60例存在染色体异常。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化学物质如苯、甲醛等有机溶剂,以及重金属如铅、汞等,都可能对胚胎发育产生毒性作用,增加晚期自然流产的风险。物理因素如辐射、高温等也可能导致流产。生物因素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其中TORCH(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是晚期自然流产的常见原因之一。例如,某地区在一年内对1000名育龄妇女进行TORCH筛查,发现其中30例存在感染,且这些感染妇女的晚期自然流产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感染者。
内分泌因素主要涉及卵巢功能、垂体功能、甲状腺功能等内分泌系统的异常。如卵巢功能低下、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都可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导致流产。此外,胎盘功能不全、黄体功能不足等也是晚期自然流产的常见原因。例如,某研究对200例晚期自然流产患者进行内分泌检查,发现其中80例存在内分泌异常,包括卵巢功能低下、垂体功能减退等。
2.晚期自然流产的流行病学特点
(1)晚期自然流产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据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1500万例自然流产,其中晚期自然流产约占20%。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发病率存在差异,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条件相对较差,晚期自然流产的发生率通常高于发达国家。
(2)晚期自然流产的年龄分布特点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生育力下降,晚期自然流产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35岁以上的女性,尤其是40岁以上,晚期自然流产的风险显著上升。此外,既往有晚期自然流产史的女性再次发生晚期自然流产的风险也较高。
(3)晚期自然流产的种族和民族差异也较为显著。一些研究表明,某些种族和民族的女性晚期自然流产的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遗传因素、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例如,一项针对美国白人、黑人、西班牙裔女性的研究显示,黑人女性的晚期自然流产发生率高于白人女性。
3.晚期自然流产的分类
(1)按照流产发生的机制,晚期自然流产可分为两大类:非感染性流产和感染性流产。非感染性流产通常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异常、免疫因素、胎盘异常等引起,而感染性流产则多由病原体感染导致。非感染性流产在晚期自然流产中占多数。
(2)在非感染性流产中,根据其具体病因,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几类:染色体异常引起的流产,如非整倍体、平衡易位等;内分泌异常引起的流产,如甲状腺功能异常、黄体功能不足等;免疫因素引起的流产,如自身免疫疾病、同种免疫等;胎盘异常引起的流产,如胎盘发育不良、胎盘植入等。
(3)感染性流产主要是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其中,TORCH感染(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是晚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感染性流产的患者往往伴有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需及时进行病原体检测和治疗。
二、晚期自然流产的病因
1.遗传因素
(1)遗传因素是导致晚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染色体异常是遗传因素中最常见的类型,包括非整倍体和结构异常。非整倍体如唐氏综合征(21-三体)是导致流产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生率随孕妇年龄增加而上升。结构异常如染色体断裂、缺失等也可能导致胚胎发育不良,最终引发流产。
(2)遗传因素引起的晚期自然流产可能与以下几种遗传学机制有关:基因突变、基因多态性、基因印记等。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蛋白质功能异常,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基因多态性则可能影响胚胎对某些环境因素的敏感性。基因印记是指某些基因的表达受父母来源的影响,异常的基因印记可能导致胚胎发育异常。
(3)除了染色体异常,单基因遗传病和家族性遗传性疾病也可能导致晚期自然流产。例如,某些单基因遗传病如囊性纤维化、地中海贫血等,以及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如马凡综合征等,都可能增加晚期自然流产的风险。对这些遗传因素的识别和评估对于预防晚期自然流产具有重要意义。
2.环境因素
(1)环境因素在晚期自然流产的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化学物质如苯、甲醛、农药等有机溶剂和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