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鼻及鼻窦影像诊断课件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鼻部影像解剖
2.鼻部影像学检查方法
3.鼻部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4.鼻窦炎
5.鼻息肉
6.鼻窦肿瘤
7.鼻部外伤
8.鼻部先天性疾病
01鼻部影像解剖
鼻骨及鼻中隔解剖鼻骨结构鼻骨是构成鼻梁的主要骨骼,呈三角形,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鼻骨上端与额骨相接,下端与鼻软骨相连。鼻骨的长度约为25-30毫米,宽度约为10-15毫米。鼻中隔特点鼻中隔是分隔左右鼻腔的骨性结构,主要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组成。鼻中隔的平均长度约为13-15厘米,厚度约为1-1.5厘米。鼻中隔的位置偏移可能导致鼻塞等症状。鼻骨鼻中隔关系鼻骨与鼻中隔在鼻部解剖中紧密相连,鼻骨上端与鼻中隔的前缘相接,鼻骨下端则与鼻中隔的后缘相接。这种连接关系对于维持鼻腔的形态和功能至关重要。
鼻腔及鼻窦解剖鼻腔结构鼻腔位于鼻骨与鼻软骨之间,分为上、中、下三个鼻道。鼻腔内部由鼻黏膜覆盖,黏膜富含血管,具有温暖和湿润空气的功能。鼻腔总面积约为10-15平方厘米,中鼻道最宽,约1.5厘米。鼻窦类型鼻窦共有四个,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每个鼻窦都开口于鼻腔,通过窦口与鼻腔相通。鼻窦的总容积约为15-20毫升,其中上颌窦最大,体积约7-8毫升。鼻窦功能鼻窦的主要功能是产生黏液,帮助湿润和清洁空气,同时减轻头部重量。鼻窦的黏液通过窦口排入鼻腔,与呼吸道的纤毛运动共同作用,保护呼吸道免受污染。鼻窦的体积占鼻部总体积的三分之一左右。
鼻部血管解剖鼻动脉供应鼻部血液供应主要来源于颈内动脉的鼻背动脉和颈外动脉的鼻外侧动脉。鼻背动脉供应鼻中隔和鼻背侧,鼻外侧动脉供应鼻外侧和鼻翼。鼻背动脉的直径约为1.5-2毫米。鼻静脉回流鼻部的血液通过鼻静脉回流至颈内静脉。鼻静脉分为浅静脉和深静脉,浅静脉主要收集鼻腔黏膜的血液,深静脉则收集鼻骨和鼻窦的血液。鼻静脉的直径约为0.5-1毫米。鼻部淋巴系统鼻部的淋巴系统包括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浅淋巴管主要收集鼻腔黏膜的淋巴液,深淋巴管则收集鼻骨和鼻窦的淋巴液。鼻部的淋巴液最终回流至颈部的淋巴结,如颈深淋巴结。
鼻部神经解剖鼻神经分布鼻部神经主要来自三叉神经的鼻睫神经、上颌神经和眼神经。鼻睫神经负责鼻腔前部的感觉,上颌神经负责鼻腔中后部的感觉,眼神经则负责鼻梁和鼻尖的感觉。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眼支是三叉神经的一个分支,主要负责眼眶和鼻部的神经供应。眼支在眼眶内的分支称为泪腺神经,负责泪腺的感觉;在鼻部的分支称为鼻神经,负责鼻腔的感觉。鼻部交感神经鼻部的交感神经主要来自颈交感神经节,通过颈内动脉的交感神经丛分布到鼻腔。交感神经在鼻部的作用包括调节鼻黏膜血管的舒缩和分泌,参与调节鼻部免疫功能。
02鼻部影像学检查方法
鼻部常规CT扫描扫描参数设置鼻部常规CT扫描通常采用层厚2-5毫米,层间距1-2毫米。扫描范围从鼻尖至眶上缘,以获取完整的鼻部图像。管电压一般为120kV,管电流根据患者体重和体型调整,一般在150-200mA之间。扫描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头部正中位,双手自然放置于身体两侧。头部保持不动,确保扫描过程中图像清晰。鼻部常规CT扫描通常采用轴位扫描,必要时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扫描。图像后处理扫描完成后,需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包括窗宽、窗位调整、图像重建等。窗宽一般在200-1000HU之间,窗位根据病变类型进行调整。后处理图像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鼻部结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鼻部高分辨率CT扫描扫描技术特点鼻部高分辨率CT扫描采用较薄的层厚(通常为0.5-1毫米)和较小的层间距(通常为0.5-1毫米),以获得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从而更清晰地显示鼻腔和鼻窦的细微结构。扫描参数调整扫描参数包括管电压、管电流、矩阵、重建算法等,需根据患者情况适当调整。通常管电压设置为120-140kV,管电流根据患者的体型和CT机的性能确定,矩阵大小一般为512×512。图像应用领域高分辨率CT扫描在鼻部炎症、肿瘤、骨折、囊肿等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清晰显示鼻腔和鼻窦的病变细节,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病变的定位。
鼻部MRI检查扫描序列选择鼻部MRI检查常用的序列包括T1加权、T2加权、PD序列等。T1加权序列用于观察鼻窦和鼻骨的形态,T2加权序列则有助于显示软组织的病变。PD序列用于观察血流情况。扫描体位及范围患者取仰卧位,头部正中位,头部固定。扫描范围通常从鼻尖至颅顶,包括鼻腔、鼻窦、鼻咽部以及邻近的颅底结构。扫描时间约为15-30分钟。MRI在鼻部疾病中的应用MRI在鼻部肿瘤、炎症、囊肿、骨折等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它能清晰显示鼻部软组织的细微结构,有助于判断病变的性质、范围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其他影像学检查鼻部超声检查鼻部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简便的检查方法,主要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