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一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的目的及原则;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是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手术切口分类
;各科室Ⅰ类(清洁)切口;各科室Ⅰ类(清洁)切口;妇科Ⅰ类(清洁)切口;各科室Ⅰ类(清洁)切口;各科室Ⅰ类(清洁)切口;胸外科Ⅰ类(清洁)切口;各科室Ⅰ类(清洁)切口;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根据手术野有无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前提:
1、规范的手术环境
2、规范的手术操作
;
;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
——“宿州眼球事件”
2005年12月11日,安徽省宿州市市立医院发生10例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者眼球医源性感染,其中9名患者单侧眼球被摘除的恶性医疗损害事件。
;经调查,该院手术间先进行了一例中耳炎手术,患者排出大量含绿脓杆菌的脓性分泌物,之后于上午10点,在这间手术间进行了眼科手术,一直持续到下午一点多,十位病人全部做完手术。下午开始出现感染……
;;;;;;;原因:手术器械消毒的戊二醛消毒液配制错误。国家规定戊二醛消毒灭菌浓度应为2%,深圳妇儿医院为0.137%
;
★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病人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生殖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针对的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三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1.清洁手术:;2.清洁-污染手术:;3.污染手术:;四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品种的选择;选择品种的原则
1.视预防目的而定。
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葡菌选用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污染的菌种选用。注意:针对的是正常菌群的污染。
正常菌群:
手术切口:G+
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手术:G-
结直肠、生殖道手术:G-、厌氧菌
;2.要根据本院细菌监测结果选用
择期手术且手术前住院期间,所住病房经监测,证实某种耐药菌处于高发状态时则应包括该耐药菌可能引起的污染。
3.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选择杀菌剂。
4.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当考虑药品通过母乳喂养时对婴儿的影响
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第一代头孢--头孢唑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作为多数手术SSI预防用药的主要选择
1、能覆盖大多数手术中常见细菌;
2、相对较长的作用时间;
3、低廉的价格。
以下手术除外:
1、肝脏手术2、阑尾手术;
3、结直肠手术;4、有MRSA高风险的手术等。;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特别适用于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的预防
1、对G+球菌和G-杆菌都具有强的杀菌活性(阴阳“平衡型”)
2、抗菌谱广,活性强
3、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
4、血药浓度高,能渗入痰液、骨组织和炎症脑脊液
5、肾毒性小
;青霉素一般不用于手术预防用药:
1、可能导致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2、半衰期较短(0.5小时)如要维持足够的血药浓度,其给药间隔较短。
3、抗菌谱窄,不能覆盖手术切口常见病原菌.
;氨基糖苷类一般不用于手术预防用药;喹诺酮类一般不用于手术预防应用;
头孢美唑、头孢西丁抗菌谱及抗菌活性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相同,习惯上称为第二代头孢菌素。但它们实际上属于头霉素类。头霉素对厌氧菌包括脆弱杆菌有良好的作用,此作用比所有第三代头孢菌素强。从它们的抗菌谱来看需加以保护(不能让其在临床广泛应用,增加耐药品种),不能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第二代头孢菌素中头孢孟多在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中将其列入了“特殊使用级”,所有也限制了其在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