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腹部和下背及骨盆部多处损伤疾病防治指南解读
一、疾病概述
1.1.腹部、下背及骨盆部损伤疾病定义
腹部、下背及骨盆部损伤疾病是指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腹部、下背部和骨盆部位的软组织、骨骼或内脏器官的损伤。这类损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可能与交通事故、跌倒、运动损伤、工作事故等多种原因有关。腹部损伤可能涉及腹壁、腹腔内脏器官,如肝脏、脾脏、胃等,以及腹膜等结构。下背部损伤则多见于脊椎、腰骶关节及周围软组织。骨盆部损伤可能影响骨盆骨结构、关节及周围软组织。
腹部损伤疾病包括腹壁挫伤、内脏破裂、腹膜炎等。腹壁挫伤通常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有时伴有皮下瘀斑。内脏破裂则可能导致腹腔内出血、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腹膜炎是由细菌感染或化学刺激引起的腹膜炎症,患者可能出现剧烈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下背部损伤疾病包括脊椎骨折、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脊椎骨折可能导致脊髓损伤,引起截瘫等严重后果。椎间盘突出则可能压迫神经根,引起放射性疼痛。腰肌劳损则多表现为腰部疼痛、活动受限。
骨盆部损伤疾病包括骨盆骨折、骶髂关节损伤、耻骨联合分离等。骨盆骨折可能影响骨盆稳定性,导致疼痛、活动受限,严重者可能引起内脏损伤。骶髂关节损伤可能表现为骶髂关节部位的疼痛、活动受限。耻骨联合分离则可能引起耻骨联合部位的疼痛、活动受限。这些损伤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治疗方法也因个体差异而异。了解这些疾病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对于早期诊断、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2.2.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1)腹部、下背及骨盆部损伤疾病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直接外力作用和间接外力作用。直接外力作用如撞击、挤压等,可能导致组织结构破坏;间接外力作用如扭转、拉伸等,可能引起软组织损伤或内脏移位。此外,骨质疏松、肌肉力量不足等内在因素也可能增加损伤风险。
(2)发病机制方面,腹部损伤疾病通常涉及腹壁、内脏和腹膜的损伤。当外力作用于腹部时,腹壁可能发生挫伤、撕裂或骨折,内脏器官可能受到撞击、破裂或移位,腹膜可能受到刺激或损伤,从而引发炎症反应。下背部损伤疾病则多与脊椎和软组织的力学失衡有关,如脊椎压缩骨折、椎间盘突出等。
(3)骨盆部损伤疾病的发病机制与骨盆结构的复杂性和力学特性有关。骨盆骨折可能由于高能量撞击或扭转力作用导致,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骶髂关节损伤可能与反复的扭伤、拉伸伤有关,而耻骨联合分离则可能与过度拉伸或直接撞击有关。这些损伤可能导致骨盆稳定性下降,引起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3.3.疾病分类及临床表现
(1)腹部、下背及骨盆部损伤疾病的分类主要依据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和并发症情况。根据损伤部位,可分为腹部损伤、下背部损伤和骨盆部损伤。腹部损伤中,腹壁挫伤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腹部损伤的50%以上。案例:某患者在交通事故中,由于强烈撞击导致腹部挫伤,经过治疗和康复后痊愈。
(2)临床表现方面,腹部损伤患者可能出现腹部疼痛、肿胀、压痛等症状。下背部损伤患者常表现为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疼痛程度可能因损伤程度而异。骨盆部损伤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疼痛、活动受限,严重者可能伴有骨折碎片移位。据研究,骨盆骨折患者中有60%以上伴有软组织损伤。
(3)根据损伤程度,腹部损伤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损伤通常表现为皮肤挫伤、肌肉挫伤,症状轻微,恢复较快。中度损伤可能涉及内脏器官,如脾脏破裂、胃穿孔等,需及时手术治疗。重度损伤可能导致腹腔内大出血、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较高。案例:某患者在运动过程中不慎扭伤下背部,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经过保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二、诊断方法
1.1.常规检查
(1)常规检查在腹部、下背及骨盆部损伤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这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病史询问时,医生会关注患者的受伤经过、疼痛性质、持续时间以及是否有既往病史。例如,某患者在车祸中受伤,医生会详细询问事故发生时的情况,受伤后的疼痛程度和部位。
(2)体格检查中,医生会重点检查受伤部位的肿胀、压痛、活动度等。对于腹部损伤,医生会进行腹部触诊,注意有无腹膜刺激征,如反跳痛、肌紧张等。下背部损伤的检查则包括腰椎活动度评估、肌肉力量测试和神经功能检查。骨盆部损伤检查时,医生会检查骨盆的稳定性、关节活动度以及有无骨折迹象。例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一名球员因碰撞导致骨盆部受伤,医生通过体格检查发现骨盆部肿胀和压痛。
(3)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液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血液常规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尿常规可帮助排除泌尿系统损伤。肝功能、肾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内脏损伤程度。例如,某患者在交通事故中受伤,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同时,肝功能检查显示轻度异常,提示肝脏可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