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5990/j.cnki.cn11-3306/g2.2005.02.015
150《》2005
清初学者四书中的经义及典籍考辨举证
朱修春
明末清初经学朝着实证化方向演变。伴随实证学风的深入发展,学界的批
判的批判锋芒向,不仅直接指向宋明理学的理论框架,而且还指向与之相应的经典文献
系统。与此同时,以四书五经为历史文献载体的研究全面展开。清初学者从不同的角度
纷纷展开对四书的考辨。作为对崭新学风的一种开启,各种综合考辨充分展现出清初学
术上的磅礴之势。本文试以清初学者对四书中经义和典籍的考辨为例,从一个侧面展示
实证学术的意义在。
,《》、《》,《
》、《》、《》、《》,《》、《
》、《》、《》、《》、《》、《》、《》,
《》,《》,《》,《》,
《》、《》、《》、《》《》
。,
,
。
:、《》、《》;、
《》。
,,,
,。
,
,。
,。
、,
。
,。,
。
,
151
152《》2005
153
《》“”。“”
,。、
,《》。
《》“”:
此承上章言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盖至战国已百四十余年,大略五世,其
畏惧之心渐已消减,谓五世而斩也。乱臣贼子复接迹于世,孟子欲继孔子而作《春
秋》,其圣不及孔子,故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不能如之,但取《春秋》之旨,私相问难,作
为七篇而已。徒犹类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一例,《集注》以受业为师徒之徒失
之矣。①
《》,《》“”“
”,,“”
。
《》“”,《》、《》
,,。
《·》:
《集注》谓平王东迁,正教号令不及于天下,《诗》亡,谓《黍离》降为《国风》,而《雅》
亡也。愚谓风、雅体制不同,音节亦异。以《黍离》而进之于《雅》,是谓不伦,孰从而降
之耶?且齐鲁韩三家之诗,为说不同,以`关雎葛覃卷耳。采繁采苹,驺虞鹿鸣,四牡
皇皇者华之类,皆康王诗,《王风》为鲁诗,《鼓钟》为昭王诗,以《黍离》为王风者,独
《毛诗》耳,其为王风尚未可定,安知其降不降耶?若以季札观周乐,有歌望风,此在孔
子未删《诗》之前,却与孔子删大同焉,知非左氏之附会乎?孟子言《诗》亡是风雅颂
俱亡也,何得单指《雅》亡乎?先儒之为此说者,以《国风》多东迁以后之诗,而二雅止
于《幽王》,故云《雅》亡,然王制云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夫二雅为
宴享、征行、述祖、刺上,其于天下之民风无与也。畿甸之中,《雅》之亡不亡,非陈《诗》
及。顾东迁后之《诗》,正可以观民风而谓之亡者,盖先王之民风不徒知之而已,赏
罚行于其间,藉以为移风易俗之事。今礼乐征伐不出于天子,而传之《诗》,乃删
《诗》者之捃拾,则惩劝之法亡矣,故说《诗》亡。②
《》“”:
明云《诗》亡,何得改作《雅》亡?夫云《诗》亡者,谓王政不行,太史不陈《诗》,轩不
采《诗》,《诗》总亡耳。如谱《诗》者云,“陈灵之后,无《诗》”是也。若云《雅》亡,则卫武
懿戒,陆僖采藻,俨载三百,即平王东迁耳。《白华》、《小弁》,其篇什犹在也。至云《黍
离》降为《国风》,则尤不学人言。王自有风,二南为武王时周召二伯之风,文王无二
伯也。周公陈王政而作《豳风》,即王师征伐,皆入之,况以《黍离》为平王时。《诗》独
毛传耳,若三家诗,则以此为尹吉甫之子寻兄作,未尝在平王世也,又况其以王迹熄
为平王政教不行,专为《春秋》始于平之四十九年耳。孟子以《春秋》继《诗》,谓《诗》有
美刺,而《春秋》有褒讥,其书似相为表里,故云其曰“亡,然后作”,以为亡在此时,作亦
①:《·》,《》。
②:《·》,《》。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