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PAGE
1-
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关系
第一章对外直接投资概述
1.1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念与特点
对外直接投资(简称ODI)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或企业,为了在另一个国家获取长期利益,将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等资源投入该国经济活动中的行为。这一概念最早由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在1968年提出,并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UNCTAD的统计,截至202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超过4.4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仍是ODI的主要来源地,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ODI的主要目的地。
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不再局限于跨国公司,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乃至个人投资者也参与到国际投资活动中。例如,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1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者超过2万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60%。其次,投资领域广泛。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涵盖传统的制造业、采矿业等领域,还扩展到服务业、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领域。以中国为例,2019年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比达到60.5%,远超制造业的34.3%。最后,投资动机多样化。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不仅包括获取利润、扩大市场份额,还包括寻求资源、技术、品牌等战略资源,以及规避风险、实现企业国际化等。
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还体现在投资的地域分布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ODI的地域分布上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发达国家主要将对外直接投资投向发展中国家,以寻求成本优势和资源获取。例如,美国在2019年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比达到47.3%。而发展中国家则逐渐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来源地,特别是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以中国为例,201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023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位。此外,对外直接投资还呈现出区域化的特点,例如,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19年占比达到14.1%。
对外直接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中国企业为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不仅获得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和技术,还推动了国内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例如,华为、阿里巴巴等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成功获取了国际品牌和技术,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也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
1.2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1)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时以欧洲和北美为主的发达国家开始大规模进行海外投资。这一时期,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部分国家。据UNCTAD数据,1914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约为200亿美元。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发达国家之间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特别是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推动下。这一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市场、资源和劳动力,同时也伴随着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变化。例如,197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约3000亿美元。
(3)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地,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速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一时期,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是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领域广泛化和投资动机多样化。例如,201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023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3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1)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国际经济学和跨国公司理论。其中,国际经济学中的区位理论是理解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区位理论强调企业根据生产要素成本、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等因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区位选择。例如,美国企业在墨西哥设立工厂,主要是为了利用较低的生产成本和接近美国市场的优势。
(2)跨国公司理论则着重分析跨国公司如何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邓宁(JohnDunning)提出的OLI理论(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是这一理论的核心。该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是其拥有的独特资源、技术和管理能力。例如,苹果公司通过在亚洲设立生产基地,利用其技术优势、内部化优势和亚洲的区位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3)此外,国际投资组合理论也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分散投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产,可以降低风险。国际投资组合理论强调了市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