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黄斑变性多学科决策模式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一、概述
1.黄斑变性的定义和分类
黄斑变性是一种影响中老年人群的严重视力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黄斑区出现变性、出血、水肿和瘢痕等病理改变,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黄斑变性可分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遗传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黄斑变性等类型。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所有黄斑变性病例的90%以上。在发达国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已成为导致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生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据相关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人群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病率约为8%,而在75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可高达25%。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可分为干性和湿性两大类型。干性黄斑变性是由于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细胞退行性变,导致视力逐渐下降;湿性黄斑变性则是由新生血管渗漏引起的黄斑区出血、水肿和瘢痕形成,对视力损害更为严重。
以湿性黄斑变性为例,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体内的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升高,导致新生血管的形成;其次,新生血管壁脆弱,容易发生破裂,导致黄斑区出血;再者,出血后的炎症反应和渗出物进一步加重黄斑区损伤。据统计,湿性黄斑变性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视力丧失的风险高达50%。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手段,可以明确诊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类型和病变程度。针对湿性黄斑变性,抗VEGF药物治疗已成为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注射抗VEGF药物,可以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和渗漏,从而减轻黄斑区损伤,改善患者视力。近年来,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湿性黄斑变性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对于干性黄斑变性,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依靠患者自身的视觉康复训练和辅助设备来提高生活质量。
2.黄斑变性的流行病学特点
(1)黄斑变性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其流行病学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显著差异。据统计,在发达国家,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已成为导致65岁以上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例如,在美国,60岁以上人群中AMD的患病率约为1.75%,而8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则高达28.2%。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AMD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据相关研究估计,我国AMD患者已超过500万人,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2)黄斑变性的流行病学特点还体现在地域分布上。AMD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通常在发达国家较高,这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和医疗保健水平等因素有关。例如,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的AMD患病率较高,而在发展中国家,AMD的发病率相对较低。此外,AMD的发病率在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也存在差异。白种人的AMD患病率高于其他种族,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3)黄斑变性的流行病学特点还表现在性别差异上。研究发现,AMD的患病率在男性与女性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然而,在AMD导致的视力丧失方面,男性患者比例略高于女性。这可能是因为男性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更多职业风险,如接触有害物质等,导致AMD病情恶化。此外,AMD的流行病学特点还受到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如吸烟、饮酒、饮食结构等。吸烟已被证实是AM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者患AMD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至3倍。因此,改善生活方式、降低AMD风险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任务。
3.黄斑变性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1)黄斑变性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深远的。一项针对AMD患者的调查显示,大约有一半的患者在疾病确诊后的五年内视力显著下降,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日常活动。例如,阅读、驾驶、烹饪和社交活动等都需要良好的视力支持。视力下降不仅限制了患者的活动范围,还可能导致他们感到孤独和沮丧。据统计,约70%的AMD患者在视力下降后感到社交活动受限,60%的患者表示在家庭生活中感到依赖性增加。
(2)黄斑变性对患者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患者可能会经历焦虑、抑郁和自尊心下降等问题。一项研究发现,AMD患者中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30%,而对照组仅为10%。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患者的生理症状,形成恶性循环。例如,一位患有湿性AMD的患者在视力急剧下降后,不仅失去了阅读和观看电视的兴趣,还出现了社交回避的行为,这对他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3)黄斑变性对患者经济负担的影响同样显著。由于视力下降,患者可能需要依赖他人进行日常活动,这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此外,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定期的眼科检查和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手术或玻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