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PAGE
1-
慢性外耳道炎多学科决策模式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一、慢性外耳道炎概述
1.慢性外耳道炎的定义及分类
慢性外耳道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主要表现为外耳道皮肤炎症,伴有瘙痒、疼痛、耳内堵塞感等症状。该疾病可分为急性外耳道炎和慢性外耳道炎两大类。慢性外耳道炎通常由急性外耳道炎未得到有效治疗或反复发作所致,其特点是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统计,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病率约为5%-10%,在耳鼻喉科门诊中占有一定比例。
慢性外耳道炎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感染性慢性外耳道炎,主要由细菌、真菌感染引起;②非感染性慢性外耳道炎,如外耳道湿疹、接触性皮炎等;③混合性慢性外耳道炎,即同时存在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其中,感染性慢性外耳道炎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慢性外耳道炎总数的80%以上。细菌感染性慢性外耳道炎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为主要致病菌;真菌感染性慢性外耳道炎则以曲霉菌、念珠菌等为主要致病菌。
慢性外耳道炎的病因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外耳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如皮肤干燥、过敏等;②耳道内环境改变,如游泳、洗澡等水中活动导致耳道内细菌滋生;③长期使用不恰当的耳部清洁工具,如棉签、火柴棒等,导致耳道皮肤损伤;④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缺陷病等,可导致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生和发展。此外,慢性外耳道炎还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有关。例如,老年人由于皮肤屏障功能下降,更容易发生慢性外耳道炎;男性患者因耳道结构特点,其发病率高于女性。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2.慢性外耳道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1)慢性外耳道炎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为常见。据统计,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病率约为5%-10%,且在不同地区和种族之间存在差异。例如,在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病率可能高达20%-30%。此外,慢性外耳道炎的患病率在不同年龄、性别和职业人群中也有所不同。老年人和男性患者更容易受到慢性外耳道炎的困扰,这可能与其皮肤屏障功能下降和耳道结构特点有关。
(2)慢性外耳道炎的流行病学特点还表现在其季节性和地域性。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病率较高,这可能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细菌和真菌更容易滋生。同时,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这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水质、卫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沿海地区由于海水浸泡和潮湿环境,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3)慢性外耳道炎的流行病学特点还包括其与职业相关的风险因素。从事某些特定职业的人群,如游泳教练、潜水员、军人等,由于长期暴露于水中或潮湿环境中,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病率较高。此外,慢性外耳道炎的流行病学特点还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如生活水平、医疗保健条件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慢性外耳道炎的防治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患者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导致病情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加强慢性外耳道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慢性外耳道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慢性外耳道炎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中,细菌和真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念珠菌等是主要的致病菌。例如,一项研究表明,在慢性外耳道炎患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为60%,念珠菌的检出率为40%。非感染性因素包括外耳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过敏反应、接触刺激性物质等。例如,一位长期使用不恰当清洁工具的患者,因反复刺激导致外耳道皮肤受损,最终发展为慢性外耳道炎。
(2)发病机制方面,慢性外耳道炎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外耳道皮肤炎症、组织增生和上皮过度角化。在感染性慢性外耳道炎中,细菌或真菌侵入外耳道皮肤,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同时,免疫反应的参与也是慢性外耳道炎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慢性外耳道炎患者的免疫球蛋白A(IgA)水平显著升高,提示机体免疫系统对外耳道皮肤的炎症反应。在非感染性慢性外耳道炎中,外耳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和过敏反应是主要的发病机制。
(3)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病与患者的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有关。例如,长时间暴露于水中或潮湿环境、不适当的耳部清洁习惯、接触刺激性物质等,均可能导致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生。此外,遗传因素在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研究表明,具有过敏体质或家族史的患者,慢性外耳道炎的发病率较高。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二、诊断与评估
1.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1)病史采集是慢性外耳道炎诊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询问病史时,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