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4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教案.docx
文件大小:83.37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10-14
总字数:约2.69千字
文档摘要

PAGE3/NUMPAGES3

《渡荆门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结合诗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感悟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经历和诗歌创作背景,感悟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被誉为李白早期山水诗的杰作,它没有一般送别的哀愁,却充满了青年李白特有的豪情与瑰丽的想象。诗中,他如何描绘眼前壮阔的景色?他又如何将这份独特的“送别”之情融入这壮丽的山水之间?诗中那份看似豪迈之下,是否也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乡愁?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这首《渡荆门送别》,感受青年李白的万丈豪情与笔下江山的雄奇壮美!

二、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2.写作背景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三、初读感知

1.播放朗诵视频,用心听诵,并找出生字词进行注音。

渡(dù)荆(jīng)行(xíng)

2.自由朗读,注音把握节奏和重音。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节奏:五言诗句一般都是二三节奏,但也要根据诗意灵活把握。

押韵:律诗押韵严格,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3.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课下注释

从:往。

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

大荒:辽远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怜:喜爱。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李白从小生活在蜀地,故以蜀地为故乡。

(2)诗歌翻译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高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广阔无际的田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四、品读诗歌

(一)自主探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本诗中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的?

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写景的句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所写。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二)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结合下面资料链接,说说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资料链接: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诗人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