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PAGE
1-
高中德育工作计划格式版(三)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1.1.制定德育工作指导思想
(1)制定德育工作指导思想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国家教育方针,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根据《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规划,到2035年,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将显著提升,德育工作将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以某高中为例,该校在制定德育工作指导思想时,明确提出要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结合,形成全面发展的教育格局。
(2)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德育工作指导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主题班会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据调查,我国高中德育工作投入逐年增加,2019年全国高中德育经费投入平均达到每生2000元,较2015年增长了30%。以某城市为例,该市高中德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道德素质普遍提高,德育活动参与率达到95%以上。
(3)德育工作指导思想还强调家校社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学校与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开展社区实践活动等方式,拓宽德育工作渠道。以某省为例,该省积极开展家校社协同育人试点工作,试点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显著,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此外,德育工作指导思想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确立德育工作目标
(1)确立德育工作目标,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德育工作目标应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具体而言,德育工作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例如,某知名高中在德育工作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将学生的道德素养提升到新高度,力争使毕业生在毕业时具备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勤奋学习等优秀品质。
(2)在德育工作目标的制定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这要求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建设,发挥自身的作用。例如,某地区高中将社会责任感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目标,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扶贫等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德育工作目标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确保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目标,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德育工作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提升德育工作实效。家庭应承担起教育责任,关注孩子的德育成长,与学校形成合力。社会则应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为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例如,某城市通过建立德育工作联合体,将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整合,共同推进德育工作。在这一模式下,学生的德育工作目标得到了有效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3.3.明确德育工作原则
(1)明确德育工作原则是保证德育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基础。首先,德育工作应遵循教育性原则,将德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道德教育。例如,在历史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课程中培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其次,德育工作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如某中学通过开展学生自主设计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自我教育,提高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德育工作还应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行为。学校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习惯。据调查显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在道德行为表现上优于未参与的学生。此外,德育工作要注重情感教育,通过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提升道德素养。
(3)德育工作原则中还包括了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同时在个体教育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学校通过举办集体荣誉竞赛,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同时,通过个别谈话、心理辅导等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此外,德育工作还应遵循法治原则,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遵守法律法规,为学生的终身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