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延续与超越: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相互作用初探.docx
文件大小:43.49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10-17
总字数:约6.07千字
文档摘要

延续与超越: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相互作用初探

摘要: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时间先后问题在学界中一向有争议,但从“新文化运动”这一概念流行的时间以及新文化真正在国内“运动”起来的时间来看,新文化运动应出现在五四运动之后。本文将从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时间关系出发,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分析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从新文化运动的角度来阐述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开展起到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从五四运动的角度来阐述新文化运动继承了其政治性质,并继续完成其未竟之业。

关键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相互作用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在解放人的思想、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梳理了前人关于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时间问题的论述,着力在众多学者对二者时间关系认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此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展的源头,加深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的历史研究,展现真实历史的发展全过程。

学界有较多关于五四运动的深入研究,如周策纵的《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对五四运动产生的背景、运动中产生的思潮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和极为深刻的分析,并且对五四运动后续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研究也有很多,如桑兵的《〈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着重从《新青年》同人们对待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行动上不一致的情况来分析《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认为《新青年》不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端。[1]在研究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问题上,王奇生发表《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一文,研究了《新青年》在初发刊时到五四运动后在社会的影响力,并从发行刊数、《新青年》同人的知名度、地区的知名度等方面展现了《新青年》在五四运动前与后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力不断增大的历程。[2]

一、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关系

对于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时间问题,学界中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是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陈独秀创设的《青年杂志》为发端,而后1919年出现五四运动;其二是1918年欧战结束后,新文化运动开始出现,而后1919年出现五四运动;其三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推动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笔者认同第三种说法,究其原因如下。

其一,“新文化运动”在1919年底才得到广泛运用。

黄兴涛的研究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文化”一词最开始流行于德国,接着迅速传到日本,最后再由日本传入中国。[3]面对被列强分裂的中国,时人认为要引进新的文化观念使人民觉醒,才能救中国,并将“文化运动”与“新文化”二词相结合而创造出“新文化运动”一词,“新文化运动”一词才开始被使用。

桑兵在文章中提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应是国民党和江苏教育会,“新文化运动”的具体概念是由国民党人吴稚晖在1919年7月提出的,而新文化运动具有纲领性的文件则由国民党人戴季陶提出。紧接着同年10月,江苏省教育会拟于12月22日在南京举行第二届演说竞进行,演说题范围为“关于新文化运动之种种问题及其推行方法”,并发布《解释新文化运动》的文宣,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4]“新文化运动”一词因此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1919年底,陈独秀在其文章中指出新文化运动者无人愿办类似“店员周刊”“劳动周刊”的刊物,并诘问“难道因为这种报不时髦,不能挂‘新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招牌吗?”[5]批注序号:[2]由此推论,“新文化运动”这一名词在1919年底流行,是当时“时髦”的存在,以至于没有涉及“新文化”的文化产业会因为“不时髦”而门可罗雀。

其二,从1915年陈独秀创刊《新青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一段时间,《新青年》并没有把新文化推广开来,而新文化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之后才真正地“运动”起来的。

早期《新青年》的作者们并没有什么声望,陈独秀在国内的知名度也不高,每期的印刊仅1000本,这使得《新青年》传播新文化的作用十分微小。鲁迅也说道:“《新青年》以不能广行,书肆拟中止。”[6]这表明《新青年》的低发行量使得杂志的出版难以为继。如此低的发行量显然无法对新文化的传播起到很大的作用。

鲁迅还在其《〈呐喊〉自序》中说起那时的《新青年》“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7]。张国焘晚年的回忆录中亦记载《新青年》创办后的一两年间,北大学生知道者非常少。

这些都说明早期的《新青年》杂志不过是众多平凡刊物之一,知名度不高,很难说它能对国人的思想起到显著的提高作用。

《东方杂志》创设于1904年3月,是当时较为著名的杂志之一。1918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东方杂志〉与复辟问题》一文,将“复辟”一词与《东方杂志》关联起来,这等同于把《东方杂志》放在了人民群众反“复辟”这一阵营的对立面。《新青年》与《东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