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PAGE
1-
天津“小站稻”稻米适度加工探析
一、小站稻概述
1.1小站稻的历史渊源
小站稻,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优良水稻品种,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据史料记载,小站稻最早起源于天津小站地区,当时该地区为清朝皇家粮仓所在地,因此被称为“小站”。小站稻的种植历史已有100多年,经过长时间的选育和改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品种特性。据统计,自1880年小站稻首次被引入种植以来,至今已有超过1000万公斤的产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水稻品种之一。
小站稻的种植历史悠久,不仅与天津小站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还与当地农民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小站地区位于天津市东南部,地处华北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适合水稻生长。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当地农民根据水稻的生长习性,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法,如合理轮作、适时灌溉、精细管理等,这些经验为小站稻的品质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小站稻的品质优良,主要体现在其口感、营养价值和加工品质上。小站稻米粒饱满,色泽晶莹,煮熟后口感柔软,香气扑鼻,深受消费者喜爱。此外,小站稻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据检测,小站稻中蛋白质含量高达7%以上,高于普通水稻,同时其直链淀粉含量适中,易于消化吸收。在加工过程中,小站稻米的出米率高达70%以上,且米质优良,不易碎粒,深受加工企业和消费者的青睐。以小站稻为原料的各类稻米产品,如大米、米酒、米粉等,在市场上备受好评,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1.2小站稻的种植区域和生态环境
(1)小站稻的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天津市的东丽区、津南区、北辰区以及河北省的廊坊市等地。这些地区地处华北平原,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气温在11-12摄氏度之间,年降水量在500-600毫米左右,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据统计,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成为当地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小站稻的生态环境优越,土壤类型以壤土和沙壤土为主,有机质含量高,pH值在6.5-7.5之间,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此外,小站地区的水资源丰富,有独流减河、海河等多条河流流经,为水稻的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在种植过程中,农民们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确保了水稻生长的水分需求。
(3)小站稻的种植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如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有机肥和生物防治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小站稻的品质,也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了贡献。以小站稻为特色的绿色食品产业链逐渐形成,为消费者提供了健康、安全、优质的稻米产品。
1.3小站稻的品种特性
(1)小站稻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水稻品种,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品种特性。首先,小站稻的生育期适中,一般从播种到成熟需130天左右,适宜在北方地区种植。其植株较高,株高一般在80-100厘米之间,叶片宽大,叶色浓绿,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据测定,小站稻的单株有效穗数可达20-30个,每穗实粒数在100粒以上,产量稳定。
(2)小站稻的米粒饱满,呈长椭圆形,色泽晶莹剔透,质地坚硬,煮熟后口感柔软,香气浓郁。其直链淀粉含量适中,约为17%-20%,有利于消化吸收。小站稻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一般在7%-10%之间,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在多次品质检测中,小站稻的出米率均超过70%,且米质优良,不易碎粒,深受消费者喜爱。例如,某知名品牌的大米产品以小站稻为原料,其市场份额逐年上升。
(3)小站稻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对土壤、气候条件适应性强,耐旱、耐寒、抗病、抗倒伏。在种植过程中,小站稻对肥料的需求适中,既避免了过量施用化肥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又保证了水稻的正常生长。此外,小站稻的加工性能良好,出米率高,加工后的大米品质稳定。以某加工企业为例,该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对小站稻进行深度加工,生产的各类米制品品质优良,畅销国内外市场。
二、稻米加工现状
2.1现有稻米加工工艺流程
(1)现有的稻米加工工艺流程主要包括稻谷清理、去壳、砻谷、碾米、抛光、分级和包装等环节。首先,稻谷清理阶段通过筛选、风选等手段去除稻谷中的杂质和轻杂,如石子、稻糠等。随后,去壳工序利用砻谷机将稻谷的外壳去除,得到糙米。接着,糙米进入砻谷机进行二次砻谷,以去除糙米表面残留的皮层,得到白米。
(2)碾米环节是稻米加工中的关键步骤,通过碾米机对白米进行碾磨,去除米粒表面的糠层,提高米粒的透明度和光泽度。碾米过程中,根据需要,还可以进行抛光处理,以增强米粒的光滑度和美观度。随后,白米进入分级环节,通过筛选机对米粒进行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的分类,确保产品的均匀性。最后,包装环节将分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