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1-2025北京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docx
文件大小:29.73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11-07
总字数:约7.12千字
文档摘要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1-2025北京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单选题

1.(2021北京西城高三上期末)美国前国防部长评述某一历史事件:“世界暂时避免了一场核浩劫。……在我经历了1962年秋天那几乎难忘的8天后,降低核武器的危险成为唯一深入我内心的挑战,似乎没有别的道路能召唤我。”该事件是

A.朝鲜战争 B.古巴导弹危机 C.“9·11”事件 D.科索沃战争

2.(2021北京海淀高三上期末)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许多国家对新中国抱有怀疑态度,周恩来果断更改发言计划,在会上作补充发言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有利于缓和与会各国的矛盾,实现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解放

B.有利于实现会议的预期目标,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C.打破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外交基本隔绝的局面

D.促进了中国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3.(2021北京朝阳高三上期末)1945年《波茨坦公告》决定拆除德国军事装备和其他重工业;同年美国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宣布,对欧洲进行的建设性援助必须从恢复德国开始;到1946年底英法美三国在德国占领区实现经济统一,勾画出了联邦德国的轮廓。以上进程表明

A.美苏从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峙 B.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初见成效

C.欧洲经济区域集团已初步形成 D.确定了国际贸易非歧视化原则

4.(2022北京海淀高三上期末)新中国的外交战略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理念。以下外交战略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与日、美等国建立外交关系

③倡导“求同存异”方针④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5.(2024北京朝阳高三上期末)1961年6月,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维也纳进行会晤,肯尼迪谈到:“我主要关心的是如何确保我们这两个拥有众多盟友并坚持不同社会制度的强国处在这样的状态中,在世界不同地区相互竞争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不忽视确保我们各国安全的必要性。”这表明(???)

A.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束促使美苏双方开始对话

B.不结盟运动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强烈的冲击

C.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成为美苏双方关注焦点

D.冷战格局下美苏冲突对抗成为唯一竞争手段

6.(2025北京东城高三上期末)一位美国总统在就职演说中提到,“美国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国家发现,他们直接遭到另外一种社会制度的反对”。下列言论也出自该演说的是(???)

A.“为了巩固和扩大这种利益(奴隶制)并使之永久化,叛乱分子不惜以战争来分裂联邦”

B.“(美国疆域)从大西洋扩展到墨西哥湾。新州不断获得批准加入联邦,其数目几乎相当于联邦初建时的州数”

C.“我们正和许多国家一道制定一项旨在加强北大西洋地区安全的共同协议……采取集体防御协定的形式”

D.“在过去的一年里……(总统)出访北京和莫斯科,我们得以为世界建立一种更为持久的新型关系模式奠定了基础”

7.(2022北京西城高三上期末)依据下方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大事,概括出这一时期美苏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等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A.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B.美苏展开对话的同时,核战争风险激化

C.美国继续遏制苏联,双方军备竞赛升级

D.在苏联妥协的前提下,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8.(2024北京石景山高三上期末)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1955年中东和东南亚成立了两个军事条约性质的组织,一个是由土耳其、伊拉克、巴基斯坦、英国和伊朗组成的巴格达条约组织,美国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另一个是由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等组成的东南亚条约组织。美国此举(???)

A.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B.维护了中东和东南亚的稳定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D.推动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二、材料题

9.(2022北京朝阳高三上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冷战关于冷战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下表简要梳理。

美国

苏联

史料

我们赢得的胜利把领导世界的持续重担放到了美国人民的肩头,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们。????????????????????????????????????????????——杜鲁门

现在,胜利表明,我们的苏维埃社会制度赢了,苏维埃社会制度已证明比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具有活力、更加稳定,……(是)比任何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加优秀的社会组织形式。—斯大林

(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