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
埋线治疗脑瘫300例临床研究
陈学农周清毅叶燕冷钰玲
(11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贵州563003;21遵义口腔医院针灸室)
[摘要]目的:寻求针灸治疗脑瘫的有效方法。方法:将脑瘫患儿300例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分别采用针刺疗法、穴位注射疗法和穴位埋线法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甲乙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甲丙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乙丙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穴位埋线法是治疗脑瘫的较佳疗法。
[主题词]脑性瘫痪/针灸疗法;水针;埋线;脑性瘫痪/穴位疗法
脑性瘫痪是婴幼儿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疾病。长期以来,其诊断容易,临床治疗缺乏有效方法。近几年来,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灸是治疗脑瘫的有效疗法。但是由于各家方法不一,取穴各有侧重点,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惑。因此,笔者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脑瘫的临床特点和针灸治疗的优势,参照前辈经验,对本病的治疗进行了系统观察,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患儿300例经本院儿科确诊后转我科治疗观察,均符合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及分型。其中男209例,女91例;年龄最小3月,最大12岁,其中3月~1岁49例,1+~3岁136例,3~10岁76例,10~12岁39例。有明确高危因素的193例,其中围产期窒息97例,早产43例,新生儿胆红素血症15例,母孕期感染22例,中毒等其他16例。合并智力低下256例,语言障碍(2岁以上)78例,听觉障碍11例,伴癫痫62例,小头畸形12例,流涎89例。四肢瘫痪126例,双下肢瘫痪96例,偏瘫53例,单瘫25例。分型中痉挛型154例,肌张力低下型56例,手足徐动型49例,共济失调型22例,混合型19例。头颅CT检查有器质性病变者208例,以脑萎缩、局限性脑软化灶、脑白质发育不良、胼胝体缺如等为主;其他92例未见异常。
1.2分组
采用抽签法分组。先制定1~300号签备用,并规定将1+3n(n为自然数,下同)纳入甲组,2+3n纳入乙组,3+3n纳入丙组。患儿初诊时由家长代抽一签,根据号签分组,不得调换。若因特殊原因改变治疗方法者,不纳入本项研究范围。结果每组100例,一般资料对比见表1~4。
表1~4中3组可能影响疗效诸因素,如病程、分型、瘫痪肢数和有无并发症等的病例数大致相近,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取穴
(1)主穴:肾俞、大椎、风池透翳风。(2)配穴:主要根据患儿病情的不同情况对症取穴。肢体功能障碍取患肢肩舆、臂、曲池、外关、大陵、合谷、环跳、髀关、风市、四强(经验穴,位于膑骨上缘中点直上415寸)、足三里、悬钟等穴。其中痉挛型加脾俞、阳陵泉;肌张力低下型加脾俞、三阴交;共济失调型加少海、阴陵泉;混合型加肝俞、脾俞、阳陵泉。伴智力低下加心俞、神庭;伴语言功能障碍加哑门、廉泉;伴听觉功能障碍加听会、四神聪;伴视觉功能障碍加瞳子、光明;伴癫痫加鸠尾、腰奇。一般随症选取15~20个腧穴组成2组,轮流使用。
2.2方法
(1)甲组:采用针刺法治疗。肾俞、大椎针刺用补法,其它各穴针刺用平补平泻法;头项部腧穴行针施术约5分钟后出针,其余各穴留针30分钟,并用G6805型电针仪以600次/分的频率通电治疗。隔日1次,10次一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周。连续治疗6个疗程(约治疗5个月)后统计疗效。(2)乙组:采用穴位注射治疗。头项部穴位用脑活素注射液,每穴注入药物015ml(约含脑多肽0.5mg);其它各穴用红花注射液,每穴注入药物0.5~1ml。隔日治疗1次,10次一疗程,两疗程间休息1周。连续治疗6个疗程后(约需治疗5个月)统计疗效。(3)丙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根据所选用腧穴的不同部位和有无透穴等情况,分别装入3~6cm长的0/2号肠线,局部常规消毒后铺洞巾。押手固定腧穴,刺手进针,达到相应深度后,施以一定量的刺激,然后一边缓慢退取套管针,一边推压针芯,将肠线平直植入穴位内,出针。针眼用消毒敷料覆盖,嘱患儿家属治疗1周内,注意治疗腧穴局部的保护,防止感染,1~2天后取下敷料,不需做其它处理。25天左右治疗1次,3次一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约需治疗5个月)后统计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后,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智力发育与同龄儿童基本相同,伴有症消失,能与正常同龄儿童一道学习、生活。显效: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智力发育明显提高,伴有症得到控制和改善,生活基本自理。无效:肢体运动功能、智力发育、伴有症等虽有改善,患儿生活仍不能自理。
3.2结果
不同方法的治疗结果见表5。
从表5中可见,有效率甲、乙、丙组依次递增,但经卡方检验,甲乙组比较X2=0.29,P0.05,说明甲组有效率与乙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甲丙两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