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穴位埋线文档 (137).doc
文件大小:69.5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11-18
总字数:约3.2千字
文档摘要

216

穴位皮下埋线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叶立汉,陆洁英,胡亚明

(广东省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526021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笔者运用穴位皮下埋线治疗颈椎病,并与传统的针刺治疗进行对比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纳入研究的62例患者,均为2000年3月至2003年10月我科门诊或住院病人,按简单随机法分为皮下埋线组和针刺组。皮下埋线组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49.7士6.5)岁;病程最短2d,最长10年,平均(1801.8士25.6)d;神经根型10例,椎动脉型5例,颈型11例,混合型5例。针刺组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1岁,平均年龄(48.817.2)岁;病程最短1d,最长11年,平均(1802.9土27.9)d;神经根型11例,椎动脉型4例,颈型11例,混合型5例。两组的性别(卡方检验)、年龄和病程(t检验)等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各项情况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做X线颈椎摄片及计算机X线断层照像术(CT)检查,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有关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3观察项目和评分

为了较客观地评价治疗效果,根据各种症状体征的不同情况,给予相应分级与评分。疼痛:无疼痛0分,轻度疼痛1分,中度疼痛2分,重度疼痛3分;肢体麻木:无麻木0分,轻度麻木1分,中度麻木2分,重度麻木3分;肌肉萎缩:无萎缩D分,轻度萎缩1分,中度萎缩2分,重度萎缩3分;肌力:V级0分,IV~III级1分,II~I级2分,0级3分;压颈试验及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两项试验阴性0分,1项试验阳性1分,2项试验阳性2分;腿反射:腿反射(++)0分,键反射(+++~++++)1分,键反射(+)2分,键反射(-)3分;穴位压痛:按压颈夹脊、肩井、天宗、曲池、合谷,无穴位压痛0分,1~5穴位压痛1分,6~11穴位压痛2分,12~18穴位压痛3分;头晕:无头晕0分,轻度头晕1分,中度头晕2分,重度头晕3分。最高分23分,分数越高,病情越重。

1.4治疗方法

1.4.1皮下埋线组穴位选取颈夹脊、肩并、天宗、曲池、合谷。在距离所取穴位3~5cm处,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0~5号医用羊肠线2~3cm,用镊子将其穿人7号注射针头管中,以1.5寸(同身寸)针灸针为针芯,针尖朝穴位快速沿皮横刺进针,当针尖达所取穴位皮下后,用针体行扇状平扫及上提牵拉皮肤各3~5下,然后缓慢退针,边退针边向前推针芯,待针灸针尖有落空感时拔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1min.整个过程不要求有酸、麻、胀、痛等针感,每次取3~6个部位不等埋1次即为1疗程,1周后行第2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共为3周)。

1.4.2针刺组穴位选取同皮下埋线组.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1.5寸(同身寸)针灸针针刺,得气后接电针仪,采用密波,电流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留针30min,1次/d,10次为1疗程,间休2d,共治疗2个疗程(共为3周)。

1.5疗效评定标准

P疗效指数=(s治疗前-s治疗后)/s治疗前。基本痊愈:P疗效指数80%,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或工作;显效:p疗效指数在60%~79%之问,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劳累后颈部有轻度不适;有效:P疗效指数在21%~59%之间,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或减轻;无效:P疗效指数20%,症状体征无改善或病情加重者。

1.6统计学处理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两组总疗效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皮下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3.6%,针刺组为90.3%,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基本痊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皮下埋线组基本痊愈率高于针刺组。

2.2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的症状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症状评分均有改善(P0.01),且皮下埋线组的改善作用比针刺组更优(P0.05)。

2.3皮下埋线治疗不同类型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表3结果显示,皮下埋线治疗不同类型颈椎病,疗效不同,其中神经根型、颈型与椎动脉型、混合型相比基本痊愈率和显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皮下埋线治疗神经根型和颈型颈椎病效果优于椎动脉型、混合型颈椎病;而神经根型与颈型相比基本痊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N(p/%)

组别

合计

基本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皮下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