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穴位埋线文档 (129).doc
文件大小:46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11-18
总字数:约3.15千字
文档摘要

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李宏军李国萍李宏岩

平顶山市中医院内二科,河南467000;2.平顶山市哮喘病医院;3.平顶山市第二医院)

[摘要]目的:观察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并与西药治疗进行对照。方法:将116例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采用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埋线,对照组60例口服柳氮磺胺吡啶4~6g/天,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6~8周时复查内镜评估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状况,大便性状及腹痛变化比较。结果:治疗组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为96.14%和98.12%,均优于对照组的86.17%和91.17%(P01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较佳,不良反应较少。

[主题词]埋线;结肠炎,溃疡性/穴位疗法;肠黏膜/病理学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病程迁延难愈,治疗缺乏特异性措施,且有癌变危险。本研究旨在探讨穴位埋线与柳氮磺胺吡啶(salicylazosul2fapyridine,SASP)治疗UC的临

床疗效比较。

1临床资料

UC诊断按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标准,参照美、英临床实验报道质量标准[1],排除有严重并发症者,孕期和哺乳期妇女及并发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的患者。选择1998-2003年门诊及住院轻、中度UC患者116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穴位埋线组(治疗组)56例,男25例,女31例;年龄20~65岁,平均37.1岁;病程3~28个月;血便46例,腹痛38例。SASP对照组(对照组)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20~67岁,平均37.3岁;病程3~25个月;血便36例,腹痛33例。内镜[富士(FUJINON)WC288WM型电子结肠镜由佐野富士光机株式会社制造]检查结肠均可见如下特征: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取穴:主穴大肠俞、足三里、上巨虚。配穴:偏脾胃气虚者配脾俞、胃俞,偏脾肾阳虚者配肾俞,偏阴血亏虚者配三阴交,偏肝郁脾虚者配肝俞、脾俞,偏血瘀肠结者配血海。皮肤常规消毒后,在穴位两侧1~2cm处做局麻皮丘,用无菌2号皮针穿021号羊肠线(双线)从局麻皮丘处刺入,穿过穴位下方肌层,从对侧局麻皮丘穿出,然后紧贴皮肤剪断两端线头,放松皮肤,轻揉局部,使肠线完全埋入皮下组织内,创可贴覆盖针眼。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保持针眼创面清洁、干燥,并观察局部有无感染炎性渗出,线头无脱落,若有感染可配合口服广谱抗生素。取6~8个穴位,埋线后1个月统计疗效。

2.2对照组

给予SASP,用法:每日4~6g,分为2~3次口服。连服1个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两组均于治疗前及疗程后4周、6~8周时复查内镜评估疗效。治愈:症状消失,内镜等检查肠黏膜恢复正常。显效:症状基本消失,肠黏膜轻度炎症或部分假息肉形成。有效:症状减轻,内镜检查好转。无效:症状及内镜等检查均无改善[2]。

3.2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6~8周疗效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6~8周疗效比较例

由表1见,在治疗后4周及6~8周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症状改善状况比较:在治疗后4周,治疗组35例患者(8715%)腹部压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18例(7210%),P0.05;两组治疗后6~8周时腹部压痛改善情况相似(P

0.05)。对照组治疗后4周及6~8周时恶心发生率为3例、5例,而治疗组仅1例。(2)两组治疗前后大便性状及腹痛变化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大便性状及腹痛变化比较例(%)

4讨论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效率在治疗后4周及6~8周时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前者治疗后4周已有较明显改善,较对照组显效早。治疗组缓解里急后重、腹胀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后4周能较好地减轻腹部压痛情况(87.5%),而同期对照组仅有7210%的缓解率,但两组治疗后6~8周时腹部压痛改善情况接近。治疗组与对照组减轻腹痛、改善大便性状效果均较好。DanaSvartz1942年首先将SASP应用于UC的治疗,自从SASP用于UC的维持疗法后,该病的复发率减少了3/4,并大大改善了许多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SASP最大的缺点是不良反应较多,因不良反应而停药的患者并不少见(占5%~30%),其中与剂量相关性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厌食、叶酸吸收不良、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