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穴位埋线文档 (122).doc
文件大小:28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11-18
总字数:约2.35千字
文档摘要

穴位埋线治疗便秘38例临床观察

便秘是临床常见病,系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粪质干燥坚硬,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一种病证,其既可单独为病,又能作为兼症出现在许多急、慢性疾病过程中,药物治疗便秘虽显效较快,但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赖性及副反应,而中医针灸治疗则可补充其不足,具有疗效好、安全性高等优势。近年来,笔者采用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不仅疗效较好,且省时省力,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8例,男性8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34.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平均3.2年。中医辨证属实证者20例,虚证者18例。

1.2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1]:(1)排便间隔时间超过自己习惯1天以上,或间隔时间3天以上;(2)大便干结;(3)排便费力,伴有不适感或痛苦感,或便意未尽感;(4)经全身体检及理化检查排除器质性便秘。具备前3项中的1项,并且症状持续2周以上者,便可明确诊断为便秘。

2治疗方法

2.1取穴主穴:天枢、气海、大肠俞、支沟、上巨虚、丰隆、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偏实者(主症:大便干结,艰涩难下,腹胀腹痛,肠鸣矢气,纳少脘闷,或面红身热,口干口臭,小便短赤等,舌红苔黄腻或薄白,脉滑数或弦紧),加大横、腹结、肺俞、胃俞、曲池、阳陵泉;偏虚者(主症: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身疲乏力,或畏寒肢冷等,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迟),加关元、水道、脾俞、肾俞、血海、阴陵泉。

2.2操作方法将3号羊肠线剪短至1~3cm不等长度备用,每次按穴区组织厚薄选取相应长短的羊肠线一截,穿入特制埋线针中。局部严格常规消毒,取主穴3~4对,并根据辨证选2~3对配穴埋线,操作时先刺入穴位得气后,用针芯将羊肠线推至穴内,然后快速拔针并查看针孔处无暴露羊肠线后,用创口贴贴护针孔。隔15日埋线1次,每次取穴均不同于上一次穴位,3次为一疗程。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秘的疗效标准。治愈:2天以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伴随症状消失。显效:2天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伴随症状缓解。有效:3天以内排便,便质先干后软,排便欠畅,伴随症状缓解。无效:便秘及伴随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本组38例中,近期治愈26例,占68.42%;显效8例,占21.05%;有效4例,占10153%;总有效率100%。

4典型病例

沈某,女,38岁,便秘史5年,自诉大便三四日一行,形体肥胖,心烦易怒,纳少身疲,口干喜饮,小便短赤,并常出现颜面痤疮、口腔异味、牙龈肿痛等症,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辨证属实证便秘(胃肠实热型)。治疗取天枢、腹结、大肠俞、支沟、丰隆、上巨虚、足三里、三阴交穴位埋线,每次5~6穴,15日埋线1次,经3次治疗基本痊愈,大便每日一行,便质变软,解时通畅,其他伴随症状消失而体重明显减轻。

5体会

便秘的临床分证虽较复杂,但不外虚实两大类,实者由邪热、寒积、气滞引起邪滞胃肠,壅塞不通;虚者由阴阳气血不足造成肠失温润,推动无力。总由大肠传导失职而成,其病位在大肠,又常与脾胃肺肝肾等脏腑有关。笔者在临床上则根据便秘的虚实证

型不同,选取任脉、脾、胃、大肠及膀胱等经穴为主穴,以奏实者通泻、虚者润补之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胃为水谷之海,肠为传导之官,若胃肠积滞,耗伤津液,则大便干结难解,故取大肠之背俞、大肠俞与募穴天枢、俞募相配以调理胃肠,通导积滞;更配下合穴上巨虚进一步加强疏通大肠腑气的作用,使腑气通则传导功能自能复常;支沟穴可宣通三焦气机,使三焦得通,津液下而胃气和,则腑气自调;丰隆健脾布津,利湿化痰,通腑理气;又脾胃互为表里,胃主肃降,脾主运化水谷和津液,脾失健运而水谷内停,津液失布而便干难解,或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而致便秘,故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共起鼓舞中气,培生化之源,中焦健旺,自能生化气血,益气养血,润燥通便。若气血亏虚,气虚则无力运行,血虚则肠失润泽;或因下焦阳气不

足,阴寒凝结,肠道艰于传送而便秘,取气海、血海以补气养血,助运化气,润肠通便;关元补下焦元气,助阳散寒,使阳气和煦而阴结解;水道温通肠腑、理气通便;肾俞补肾助阳;阳气得复,二便得司,则便秘可通。阴陵泉温运脾胃,通腑导滞;肺俞益肺降气,肺气下达则能传导;曲池清热理气,通肠导滞;大横健脾理气、通调腑气;腹结通腑化浊,消积化滞;阳陵泉疏肝理气、和胃调肠。通过上述诸穴配伍治疗各类虚实便秘,经临床验证疗效肯定。便秘是目前相当普遍的一个问题,治疗便秘的方法也众多,如各种通便药因给药方便且有一定疗效而人们易于接受,但由于药物存在依赖性或长期服用有耐药性而影响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