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穴位埋线文档 (107).doc
文件大小:28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11-18
总字数:约1.95千字
文档摘要

118

手法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蔡全辉廖军芳张志渝

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针灸理疗科,广东省中山市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传统医学中心广东省江门市

主题词颈椎病;正骨手法埋线电针穴位疗法

背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较高,可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比较正骨理筋手法结合穴位埋线法和传统的电针加穴位注射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的病例分析。

单位:两所市级医院。

对象:研究对象为1992-02/2003-06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选择病例。排除标准:排除内耳疾病引起的眩晕。纳入180例,治疗组92例,男62例,女30例;年龄26~64岁;病程7d~3年;颈椎增生66例.颈椎生理弧度变直28例,颈椎间盘退变狭窄36例。对照组88例7男59例,女29例;年龄24~62岁;病程6d~3年;颈椎增生61例,颈椎生理弧度变直24例,颈椎间盘退变狭窄31例。

方法:治疗组1、手法治疗:放松颈部组织:患者坐位,用揉、滚、提、拿手法放松颈肩部。2、按揉风池、扶突、肩中俞、肩井穴,每穴按揉两三分钟。3、拔伸牵引:双手拇指分别抵住左右风池穴,其他四指托住患者下颌部,缓缓向上用力拔伸牵引,持续四五分钟。4、旋转扳法:患椎位于C1~3颈椎用中立位扳法。颈椎中下段采用颈椎前屈位扳法。颈胸段采用颈椎过伸位推肩法。拍法放松颈肩部。每周2次,4次为1个疗程。穴位埋线:患者坐位,双上肢曲肘前臂重叠平放台上,头前倾俯伏前臂上,颈部放松。选取颈部压痛点或颈椎3/4,6/7.间旁开的华佗夹脊穴,每次选4~6个。眩晕明显者加风池穴。常规消毒,无菌操作。把长约2cm的0/3医用羊肠线装入8号一次性注射针头内7拇食指握住针头塑料处,对准选取的穴位快速垂直刺入皮下1.0~2.0cm处,再用去除针尖的1.5寸针灸针作针芯把羊肠线推入穴位后拔出针头7碘酊涂压针孔。每周1次1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电针法:在压痛棘突上下各一节的范围内取相应的两侧华佗夹脊、风池、大椎穴,用30号毫针直刺0.8~1.2寸并有酸胀或放射感7然后接G-6805型电针仪以低频连续波刺激,强度以患者忍受为限,每次留针30min。穴位注射法:电针结束后实施此法。取风池7,颈夹脊穴或压痛点,用5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吸100g/l川芎注射液,每穴1,ml。风池穴针尖向着鼻尖方向斜刺1.0~1.5颈夹脊穴可直刺1.0~2.0并使之得气7使患者有酸胀感及向枕、头顶处出现较强的针感传导。1次/d,10次为1个疗程。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巩固率比较。

结果:治疗组有5例,对照组有4例来坚持完整治疗过程,算无效病例。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临床痊愈:经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治疗组52例(56%),对照组40例(45%)。显效:经治疗后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治疗组24例26%,对照组19例22%。有效: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有好转,治疗组10例11%,对照组14例16%。无效:治疗后诸症及体征无改变或中断治疗,治疗组6例6%,对照组15例17%。有效率治疗组为93%,对照组为8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停止治疗后,经过6个月~2年的随访,对疗效巩固率进行比较,其中随访6个月治疗组60例患者中,疗效巩固58例,不巩固2例,巩固率97%;对照组54例患者中,巩固46例,不巩固8例,巩固率85%。随访1年治疗组58例患者中,疗效

巩固55例,不巩固3例,巩固率95%;对照组45例患者中,巩固37例,不巩固8例,巩固率82%。随访2年后治疗组40例患者中,疗效巩固39例,不巩固1例,巩固率98%,对照组31例患者中,巩固25例,不巩固6例,巩固率81%,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应用揉、滚、提、拿、按等理筋手法可解除颈肌紧张痉挛,改善椎动脉血供,减少眩晕发作。正骨拔伸牵引手法可使椎间孔和椎间隙增宽,纠正其迂曲状态。颈椎旋转复位手法可纠正小关节脱位、椎体滑移,改变增生物与椎动脉的关系。穴位埋线是一种复合性疗法,既有针刺特定穴位、疏通经络作用,又有利用羊肠线异体蛋白在机体中逐渐溶解吸收、长时间给经络一个“得气”的刺激,气致病所P,引气血濡养于头目清窍,诸症悉除。先以手法纠正变异的病理解剖结构,然后施予长效针感刺激,恢复并维持椎动脉的供血功能,这是手法结合穴位埋线治疗本病起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