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穴位埋线文档 (96).doc
文件大小:26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11-18
总字数:约1.45千字
文档摘要

107

埋线治疗慢性胃炎50例

慢性胃炎属胃脘痛”、“痞证”等范畴,其病机多为“脾虚失运,食滞不化,为虚实夹杂。虚多表现为脾虚,实多为食滞。埋线是现代针灸学在继承古代针灸经络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现代针灸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在治疗慢性胃炎等胃肠疾患方面具有疗效高,痛苦小,费用少而且方便工作生活等特点,我们在临床中观察治疗慢性胃炎50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00例患者均来自门诊,病程3个月 ̄10年不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慢性胃炎治疗标准制定。(1)有胃脘部不适等症状;(2)胃镜下见慢性胃炎的表现;(3)组织活性可见胃炎表面且排除胃癌及癌前病变。

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法。取穴:脾俞、胃俞、肝俞、足三里、内关、三阴交、上穴取双侧,至阳、中脘。步骤:患者先取俯卧埋植背部穴位,后仰卧埋植腹部及下肢穴位。所取穴处以碘伏常规消毒后,用0.5%利多卡因局麻。然后用12号腰穿针穿入约2cm长0号羊肠线植入所取穴。之后再次用碘伏消毒,贴创可贴。注意事项:术后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羊肉等发物,禁洗澡、游泳等1w,以防感染。疗程:一般20d ̄30d埋植一次,3 ̄5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暂停其它一切治疗。

对照组口服维敏胶囊2粒,于饭前半小时服用,日3次,雷尼替丁1片,日2次。

3结果

3.1疗效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胃脘不适及其它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正常。好转:胃脘不适等症状减轻,胃镜检查有好转。未愈:症状无改善,胃镜检查无变化。

3.2疗效观察

治疗组治愈31例,好转15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治愈30例,好转5例,未愈15例,总有效率70%。经统计学处理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有明显差异。

4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男,30岁,职业:司机,于2004年7月15日就诊。主诉:胃脘部不适,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患者长期有饮食不规律史。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使用上述方法治疗两次,主诉症状均消失,病情痊愈,胃镜检查胃黏膜炎性反应消失,随访未复发。

5体会

慢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痞证”等范畴,临“床往往无特异性症状,其病机多为脾虚失运,食滞不化,兼见胃络瘀阻,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当补脾胃之虚使之健运;消导未化之食滞,使其和降;兼化胃络之瘀阻,使胃腑气血运行正常。

本组穴中俞募穴合用,脾、胃俞为脾胃之背俞穴,加中脘为胃募穴,加之督脉至阳穴可振脾胃之阳,使脾胃得健,食滞可化,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善治胃疾且为强壮要穴,

治疗诸虚百损,与前穴合用更增疗效,内关为心经之要穴,心主血脉,取其穴可治全身血脉之疾,加善化瘀血之三阴交,取肝俞穴使气机疏泄有常,可使胃络之瘀得化,气血运行正常。诸穴共用可使虚得补,实得消,胃病当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