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
夹脊穴、割治加埋线治疗癫痫140例疗效观察
我校门诊于1994年~2003年采用夹脊穴、割治加埋线为主治疗各类癫痫病人140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140例病人均在门诊观察治疗,男74例,女66例;年龄7~48岁,以中青年最多;有脑部炎性病变及高热抽搐史者占50%以上,颅脑外伤(包括难产、用产钳助产)者占22%,精神刺激者占14%,无明显病史者占14%。
发作形式大发作者94例,小发作者12例,混合型者28例,癫痫持续状态者6例。
病例选择①经县级以上内科及神经科室做脑电图检查,显示为阵发性、高波幅慢波、棘波、棘慢综合波等,确诊为癫痫者。②虽未经脑电图确诊,但较长时间服用抗癫痫药物有效,不能完全控制发作者。③曾检查脑电图未见异常波而有癫痫典型发作,经服抗癫痫药物能控制发作,停药后又反复发作者。
治疗方法取穴:主穴为定喘、T9及T11夹脊穴。配穴为腰奇(在第二T9、T11骶椎棘突下)、膻中、丰隆、足三里、阳陵泉。每次埋线选主穴1个,再按病人的整体情况,辨证选配穴1~2个。如痰涎壅盛者配丰隆,气血虚弱者配足三里,心中烦闷、情志抑郁者配膻中、阳陵泉穴等。操作方法:令病人俯卧,暴露腰背部,常规消毒,铺好洞巾,用2%利多卡因进行浸润局麻,用手术刀在定喘穴、T9及T11夹脊穴的T9T11一侧,沿脊柱方向纵行切开皮肤,切口0.3~0.5cm。用小号弯嘴止血钳向左右两侧分离皮下组织,深达0.5~1.2cm(达肌膜),然后用止血钳直插穴位深部进行按摩数秒至1分钟,使病人感到有麻、胀感。抽出止血钳,将事先准备好的2~3号羊肠线1cm2~4节,放入穴位深部,不可使羊肠线露出皮肤之外,对皮不须缝合,外敷消毒敷料,加压胶布固定。
配穴处用碘伏消毒皮肤,用14号脊髓穿刺针,将针芯退出1~5cm,再将1~2号羊肠线1cm用镊子由针尖部穿入针管,将穿刺针刺入穴位1.5~2寸深,待有酸、麻、胀、重感后,边推针芯边抽针管。不可使羊肠线露出皮肤之外。用酒精棉球消毒针眼,外敷消毒敷料,胶布固定。
每次埋线为1个疗程,发作频繁者,如每月发作5~10次、症状严重者,间隔1个月进行下次埋线。若发作较轻、次数较少、每月发作2~4次者,间隔3个月,再行下次埋线。各种类型的患者,无论病程长短,埋线后不需休息,仍可做轻体力劳动。
若埋线前没有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者,可以不服药;如已长期服用抗癫痫药,则不可突然停药,应待发作完全控制后递减。
疗效标准①痊愈:埋线后发作控制,停药后3年以上未曾发作,无智能障碍或人格障碍,脑电图正常者;②好转:埋线后,发作基本控制,偶尔因过度劳累或其他原因发作1次,症状较前明显减轻,停服抗癫痫药物,平素与常人无异者;③有效:埋线后,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控制发作者;④无效:埋线后,病情无明显变化,发作如故者。
结果痊愈44例(31.42%),好转72例(51.42%),有效20例(14.3%),无效4例(2.86%),总有效率为97.14%。
埋线次数见表。
典型病例患者,女,18岁,农民。患者于2岁时开始发作癫痫,常于感冒发热时发作,其后逐年加重,即使不发热亦发作癫痫。发作前有心慌烦躁等先兆,约数秒钟即昏仆跌倒,四肢抽搐,口吐白沫,阵挛期过后,嗜睡,醒后对发作情况一概不知。每年发作10余次,近1年来病情突然加重,频繁大发作,每10天1个发作周期,连续发作2~3天,每天发作2~3次。经县医院诊断为癫痫,长期服用苯妥英纳、丙戌酸纳等药物,未能控制发作。在T9夹脊穴、丰隆穴埋线1次,发作基本控制。1个月后,在T11夹脊穴、丰隆穴又埋线1次,发作得到明显控制。为巩固疗效,其后每隔2个月埋线1次,穴位同前,方法如故,共计7次。随访3年未发作。
讨论
对于癫痫持续状态型者,配合中药豁痰、解郁、活血化瘀,辨证施治,效果更好。
本治法是利用割治、强刺激、羊肠线异物蛋白共同对机体起到长期良性刺激和调节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操作简便,不影响病人的学习和工作,病人易于接受。至于更详细的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