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课程设计_智能交通信号灯(十字路口)模拟设计.docx
文件大小:85.56 KB
总页数:29 页
更新时间:2025-11-19
总字数:约2.22万字
文档摘要

PAGE

PAGE1

课程设计

智能交通信号灯(十字路口)模拟设计

学校名称:.

年级科目:.

姓名:.

时间:.

PAGE

PAGE2

课程设计_智能交通信号灯(十字路口)模拟设计

本设计针对传统交通信号灯固定配时机制导致的十字路口通行效率低下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实时车流量检测的动态配时优化方案。该系统采用红外传感器阵列进行车流量检测,结合三菱FX3U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构建梯形图控制逻辑,利用LED阵列模拟信号灯状态,并设计多时段配时方案自动切换机制以适应不同时段交通需求。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实现车流量检测精度控制在±5%范围内,信号灯状态切换响应延迟低于100毫秒,支持早高峰、平峰和晚高峰三种配时方案的无缝切换功能,在模拟测试环境下十字路口通行效率提升25%。该系统验证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智能交通领域的低成本可行性,为实际交通路口智能化改造提供了可扩展的技术原型,具有显著的工程应用价值和推广潜力。

智能交通信号灯;红外传感器车流量检测;三菱FX3UPLC控制;LED模拟信号灯;动态配时方案切换

第一章引言

1.1课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城市交通运行报告》[1],全国主要城市工作日早高峰时段十字路口平均车辆延误时间高达148秒,晚高峰则达到139秒,部分特大城市核心区域甚至超过180秒。这种持续性拥堵不仅造成巨大的时间浪费和能源消耗,还显著增加了尾气排放对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传统交通信号灯系统普遍采用固定配时策略,其配时方案通常基于历史平均数据设定,在实际运行中无法感知实时车流动态变化,导致高峰时段通行能力不足、平峰时段资源闲置等结构性矛盾。例如,当东西向车流量骤增至40辆/分钟而南北向仅为10辆/分钟时,固定配时系统仍执行均衡周期分配,造成东西向排队长度激增30%以上。研究表明,采用智能自适应控制技术可有效提升路口通行效率,幅度稳定在15%至30%之间,相关成果已在IEEETransactionson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等权威期刊得到充分验证[2]。在此背景下,本设计立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知识体系,通过深度集成红外传感器检测技术与三菱FX3U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构建一套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智能交通信号灯模拟系统。该方案不仅精准响应国家“新基建”战略对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的迫切需求,更充分体现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核心价值——通过精确的传感器信号处理、高效的逻辑运算和可靠的执行机构驱动,实现交通资源的动态优化配置。本设计的成功实施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路径,同时彰显了电气工程专业在解决复杂系统控制问题中的关键作用,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和工程应用前景。

1.2国内外现状简述

当前全球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技术发展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国内与国外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存在明显分野。国内主流方案仍以地磁线圈检测技术为主导,该技术通过埋设于路面下的感应线圈探测车辆金属体引起的磁场变化,具有检测精度较高(±3%)和抗天气干扰能力强的优势,但存在施工成本高昂(单路口改造费用约2.5万元)、维护难度大(需破路维修)等固有缺陷,且无法适应频繁的道路改造需求。少数先进城市试点采用摄像头+人工智能方案,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车流,虽具备多维度数据采集能力,却严重受制于光照条件和恶劣天气影响,在雨雾天气下检测误差率飙升至15%以上,系统稳定性难以保障。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应用层面,国内工程多采用西门子S7-1200等中端PLC实现基础定时控制功能,逻辑复杂度较低,难以支撑实时自适应配时算法。反观国外技术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已广泛推广雷达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先进系统,如西门子ACSLite解决方案,该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获取高精度车流数据,结合云端AI模型动态优化信号配时,通行效率提升可达35%,但单路口部署成本超过10万元人民币,经济可行性较低。日本则侧重于PLC多级联动控制技术,三菱电机Q系列PLC在东京等城市实现区域信号协调,但其核心逻辑仍以预设方案切换为主,缺乏基于实时车流的动态响应能力,车流自适应功能尚未普及。综合分析表明,当前技术生态存在显著缺口:低成本、高鲁棒性的实时车流检测技术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深度结合方案极为稀缺,尤其缺乏适用于中小型城市的经济型解决方案。本设计创新性地采用红外传感器阵列与三菱FX3UPLC的组合架构,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