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
1.5透镜和视觉(第二课时)
一、选择题
1.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像看得见,虚像看不见
B.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C.实像总是缩小的,虚像总是放大
D.实像和虚像都可能放大或缩小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处于如图位置时,在光屏上恰好呈现清晰、倒立、缩小的像。若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相互对调,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像的性质是()
A.正立、缩小 B.倒立、缩小 C.正立、放大 D.倒立、放大
3.如图所示是小东制作的昆虫观察盒,在盒盖上端安装凸透镜便于观察盒内小昆虫放大的像,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他应该选择()
A.焦距为的凸透镜
B.焦距为的凸透镜
C.焦距为的凸透镜
D.焦距为的凸透镜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首先需调整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下列照片中的情况属于已经调整好的是(????)
A. B.
C. D.
5.实验室利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三个元件移动到图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清晰的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在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
B.此时物距为50cm,由此可推断出焦距为15cm<f<25cm
C.保持蜡烛与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撤去光屏,像就消失了
D.只移动蜡烛和光屏,当蜡烛处于10cm~20cm某处,光屏上出现了倒立等大的像
6.用不透光的纸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在光屏上出现的像与不用纸遮住透镜形成的像区别是()
A.像的上半部分消失 B.像的下半部分消失
C.像全部消失 D.仍有原来大小的像,但亮度变暗
7.如图为凸透镜的物距与像距之间关系的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B.当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放大的像
C.当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处移动到处的过程中,像由虚像变为实像
8.烛焰和光屏的中心在凸透镜主光轴上,它们的初位置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下列操作不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是()
A.仅将蜡烛移至刻度线的左侧某处
B.将透镜右移,且光屏移至刻度线右侧某处
C.仅将光屏移至刻度线的右侧某处
D.仅将凸透镜向左移至刻度处
9.凸透镜的焦距为f,当物体分别放在离凸透镜18厘米、12厘米和4厘米的主光轴上时,分别得到缩小的实像、放大的实像和放大的虚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范围为()
A.18厘米>f>12厘米 B.12厘米>f>8厘米
C.9厘米>f>6厘米 D.6厘米>f>4厘米
10.小江利用一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相关操作并得到了相关数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7
物距/cm
50.0
45.0
35.0
30.0
25.0
20.0
x
像距/cm
12.5
12.9
14.0
15.0
16.7
20.0
35.0
A.表格中x=14.0
B.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
C.实验中,随着物距的减小,所得的实像逐渐变大
D.实验中,第5次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二、填空题
1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依次放蜡烛、和,并要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上,其目的是使像呈在光屏的。
12.如图所示,蜡烛的烛焰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现在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只移动凸透镜,要使光屏上能再次出现一个清晰的像,应该使凸透镜移动到刻度cm处。
13.让一束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物体距透镜时,成(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的虚像;当物体距透镜时,成倒立、(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当物体从距透镜处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选填“大”或“小”)。
14.如图,在我国首次“太空授课”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制造了一个小水球,我们看到了她在水球中的“倒影”。在这个实验中,水球相当于一个,我们看到的“倒影”(填“在水球内”、“和王亚平在水球同侧”或“和王亚平在水球异侧”)。
15.将如图甲所示的黑白卡片放在一只未装满水的薄高脚玻璃杯后面,在高脚玻璃杯前方观察到如图乙所示装水部分“黑白颠倒”的现象,此时装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