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报表口诀
控制界定范围明,权力回报细权衡
?合并范围取决于母公司能否说了算,而不仅看持股比例。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拥有实际权力(如制定经营政策)、能获得可变回报(如分红)、并能运用权力影响回报金额。即使持股不足50%,通过章程、协议、表决权委托等安排也可能实现控制。
?对于信托、基金等特殊主体,只要满足控制条件,同样需纳入合并范围。
非同控下调公允,资产负债重计量
?收购“外人”公司(非同一控制)时,子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可辨认资产-可辨认负债)需按购买日的公允价值重新计量。
?同一控制下合并,子公司资产负债保持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的账面价值,不调整为公允价值。
母长投抵子权益,商誉营业外细分
?编制合并报表时,需抵消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
?抵消后若出现正差,确认为商誉(仅非同一控制下产生,后续不摊销,仅进行减值测试)。
?若出现负差(合并成本<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非分步合并场景直接确认为营业外收入,分步合并场景(原持有联营/合营企业权益)先调整原持有权益账面价值,差额再计入营业外收入。
内部交易全抵消,收支往来利息清
?母子公司之间、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内部销售、应收应付款项、利息收支等均需全额抵消。
?母子公司与子子公司之间的抵消规则一致,以消除集团内部的虚增收入、利润和往来余额。
存货固资未损益,全额冲减售时偿
?内部交易中尚未实现的利润,在当期需全额冲减。
?当存货对外销售时,或固定资产通过折旧将未实现利润逐步计入当期损益时,再按已实现的比例将之前冲减的利润转回。
母投收益抵子利,公积股利分配忙
?母公司日常对控股子公司长投按“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报表时需先将其调整为“权益法”,再抵消调整后确认的对子公司投资收益,以及子公司的利润分配项目(如提取盈余公积、分配股利等)。
?此举可避免利润在合并报表中被重复计算。
未分利润巧勾稽,加减损益细思量
?合并报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需满足以下勾稽关系:期初未分配利润+子公司调整后净利润-子公司利润分配±内部未实现损益调整=期末未分配利润。
?应确保未分配利润项目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相关数据一致。
少数权益和损益,持股比例精准量
?按少数股东的持股比例计算其应享有的子公司权益和损益份额。
?逆流交易(子公司向母公司销售)产生的未实现损益需按比例分摊给少数股东,相应调整少数股东权益和损益。
?顺流交易(母公司向子公司销售)产生的未实现损益则不影响少数股东。
1.?控制界定范围明,权力回报细权衡。
2.?非同控下调公允,资产负债重计量。
3.?母长投抵子权益,商誉营业外细分。
4.?内部交易全抵消,收支往来利息清。
5.?存货固资未损益,全额冲减售时偿。
6.?母投收益抵子利,公积股利分配忙。
7.?未分利润巧勾稽,加减损益细思量。
8.?少数权益和损益,持股比例精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