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24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文件大小:46.6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11-27
总字数:约4.4千字
文档摘要

愚公移山精诚至,初心坚定事恒成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愚公移山》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文主题是:情操与志趣。本单元的三篇文言文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和抱负有关。《〈孟子〉三章》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愚公移山》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追求,《周亚夫军细柳》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每一篇作品都是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优秀材料。其中,《愚公移山》是《列子》中的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终于感动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体现了愚公的聪明智慧和坚忍执着。毛主席对愚公移山精神的阐释是:“如能效愚公移山之法,只要自强不息,则天下事无不成功之理也。”学习《愚公移山》,在深入品读语言故事的基础上,体悟“金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精神养料,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本单元在语文要素方面的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内容大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本单元课文从写作手法来看,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例如,《〈孟子〉三章》中孟子用正反对比来推行其“仁政”的理想,《愚公移山》中愚公与智叟言行的对比;《周亚夫军细柳》中细柳营与霸上、棘门军营的对比。可见,对比手法的学习,是本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的重点。《愚公移山》中对比素材丰富,有愚公和智叟的选择对比,有愚公妻子和智叟的态度对比。在对比中,蕴含讽刺意味,彰显作者态度倾向。教学本文,聚焦对比,疏通文意,积累名言警句,有利于培养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在对比阅读中,辨别异同,提炼归纳,提升学生思维素养,进而切实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已经学习了《寓言四则》,其中《杞人忧天》和《穿井得一人》也是文言寓言,学生基本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也能够结合工具书自主疏通文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虽具备一定的文言语感,但对特殊文言现象缺乏敏锐的感知。因此,教学过程中,重要特殊的文言现象需要老师点拨。在疏通文意方面,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停留在翻译复述的层面上,在细致深入的分析上存在困难,缺少对古文所表达的人物精神及主题的细致分析。因此,独特的文言表达、写作手法的运用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教学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梳理文意,复述故事大意;

2.聚焦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思考并归纳愚公移山成功的原因;

3.领悟愚公精神,树立学生修身正己的意识,培养学生对优秀品格的向往和追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聚焦对比,分析人物形象,思考并归纳愚公移山成功的原因。

2.教学难点:领悟愚公精神,树立学生修身正己的意识,培养学生对优秀品格的向往和追求。

五、教学思想:聚焦·整合·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19次提到“整合”,45次提到“情境”,并且明确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过程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可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有聚焦整合意识;设计学习任务,要在具体情境中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本课教学设计聚焦对比,整合相关新闻资料,设置“为金沙江两岸大山里的人们出谋划策”的真实情境任务,设置了三个聚焦情境的语文学习任务:扩充文题,讲述愚公故事;比读人物,探究愚公精神;悟读故事,思考情境对策。在基于文本研读的情境活动中,学生小组合作,思辨学习,提高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吸收民族文化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六、课程资源

部编版课本、金沙江两岸出行问题及解决方案等资料等。

七、教学内容

1.扩充文题,讲述愚公故事;

2.比读人物,探究愚公精神;

3.悟读故事,思考情境对策

八、教学方法与工具

1.教学方法:情境任务驱动、课中对话指导、小组合作探究

2.教学工具:多媒体,黑板,相关新闻资料

九、教学安排

本课为教学第二课时

十、预习任务

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

2.熟读成诵。

十一、设计思路

迁移拓展

聚焦对比,合作探究思考情境对策

情境任务驱动探究愚公精神

讲述愚公故事

为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学生由“了解”到“悟透”的提升;思维发展从提炼信息到归纳概括,实现由低阶段思维走向高阶思维的提升。本课设计聚焦对比,整合相关新闻资料,设置“为金沙江两岸大山里的人们出谋划策”的真实情境任务,设置了三个聚焦情境的语文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