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教案设计
总第7课时
课?题?名?称
校园数字气象站实时传输
学习目标
(包含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理解实时数据传输在气象监测中的实际意义,能识别智能终端与移动终端在数据交互中的角色差异
计算思维:通过编程实现终端间数据交互与反馈控制,掌握分步骤解决问题的逻辑(如连接硬件、编写程序、调试运行)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利用Wi-Fi/蓝牙技术完成跨终端协作,设计符合功能需求的实时传输系统,并优化调试流程。
信息社会责任:在模拟开关窗操作中,体会自动化系统对校园安全的保障作用,初步形成技术应用的伦理意识。
问
题
类
型
学生问题
智能终端和移动终端都需要连接网络,它们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如果Wi-Fi信号不稳定,是否会影响气象数据的实时传输?
编写程序时,如何确保移动终端能正确接收大风预警并发送开关窗命令?
学科问题
1.为什么需要两块主控板分别作为智能终端和移动终端?单板能否实现全部功能?
2.数据传输过程中选择Wi-Fi或蓝牙的依据是什么?两种协议的适用场景有何差异?
3.智能终端的阈值设定与反馈控制如何体现自动化系统的逻辑闭环?
教师问题
1.引导思考:如果想让气象站同时支持手机端和电脑端监控,系统架构需要如何调整?
2.深化理解:在调试时,若舵机未按指令开关窗,可能有哪些环节出错?如何逐一排查?
问题系统
(星号标出核心问题)
1.为什么需要两块主控板分别作为智能终端和移动终端?单板能否实现全部功能?
2.数据传输过程中选择Wi-Fi或蓝牙的依据是什么?两种协议的适用场景有何差异?
3.智能终端的阈值设定与反馈控制如何体现自动化系统的逻辑闭环?
问题探究流程
导(问题引导)、学(自主探究)、探(合作探究)、测(课堂检测)、拓(知识拓展)
导(问题引导):
情境创设:
播放一段“校园突遇大风,气象站自动关窗”的动画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核心问题:
“气象站如何实现‘无人值守’的智能关窗?远程控制需要哪些技术支持?”
互动活动:
“脑暴快答”:分组列举“远程监控”的关键技术(如网络、传感器、编程)。
埋下悬念:展示两块主控板的实物,提问:“为什么需要两块板?它们分工有何不同?”
知识点:
实时传输的价值(信息意识);
智能终端与移动终端的角色分工(计算思维)。
学(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任务:
任务1:终端角色解密
知识点:智能终端(数据存储+上传)、移动终端(数据展示+控制)。
活动:根据教材“写一写”表格,自主对比两者异同(功能、连接方式)。
答案示例:
对比项
智能终端
移动终端
功能
收集数据、上传、执行命令
显示数据、发送控制指令
网络需求
需连接传感器和移动终端
需接入互联网/局域网
任务2:硬件连接模拟
知识点:主控板、传感器、舵机的连接逻辑。
活动:完成“硬件接线图”(参考教材图4)。
重点:雨量传感器→智能终端;舵机→智能终端;双板通过Wi-Fi互联。
三、探(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任务:
任务:编程闯关赛
分组角色:程序员(写代码)、测试员(调试)、架构师(画流程图)。
关卡1:补全开关窗流程图(教材图3空白部分)
知识点:阈值判断→预警发送→指令接收→舵机控制。
答案:
大风预警触发→移动终端弹出警告→用户点击“关窗”→命令回传→智能终端驱动舵机
关卡2:连接上硬件,对主控板进行程序表写
任务:参考教材P43页,合作完成主控板程序编写。
关卡3:运行程序
运行调试是否实现了气象数据订阅,能否收到大风预警,能否通过计算机端访问智能终端获取气象数据。
四(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题目设计:
选择题:
大风预警的反馈控制中,移动终端的作用是?(答案:B)
A.收集气象数据
B.发送关窗指令
C.存储历史数据
判断题:
单块主控板可同时实现数据采集和远程控制。(答案:?需分工协作)
排序题:
将“开关窗流程”按顺序排列(答案:③→①→④→②)
①移动终端发送指令②舵机关窗③大风触发阈值④智能终端接收指令
五、拓(知识拓展):
活动设计:
任务1:跨学科应用
场景:设计“家庭智能温室”,需实现温度超标自动开窗。
讨论:
“蓝牙/Wi-Fi如何选择?若家庭网络瘫痪,如何保证系统运行?”
答案:短距离用蓝牙(低功耗),长距离用Wi-Fi;增加本地存储作为备用。
任务2:伦理辩论
辩题:
“自动化系统是否会导致人类过度依赖技术?”
引导:结合校园安全(保障)与隐私风险(数据监控)展开讨论。
板书设计
校园数字气象站实时传输
一、终端角色对比
智能终端:采集数据→存储上传→执行命令(舵机)
移动终端:接收数据→显示监控→发送指令
二、数据传输流程
传感器→智能终端→(Wi-Fi/蓝牙)→移动终端→用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