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10课Windows桌面及窗口说课稿川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10课Windows桌面及窗口”为主题,通过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Windows桌面的组成、窗口的基本操作以及窗口切换的方法。设计思路为:首先通过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然后通过课堂讲解和操作演示,让学生掌握桌面和窗口的基本操作;最后通过课堂练习和拓展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让学生认识到操作系统界面设计的重要性;提升计算思维,通过学习桌面及窗口操作,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强化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通过实际操作,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增强信息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七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信息技术的启蒙阶段,对计算机操作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知识方面,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的基础知识已有初步了解,但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还较为陌生。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强,但时间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尚不稳定,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等问题。在课程学习上,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但需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来巩固理解。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可能在操作技能上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个别关注和指导。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白板、键盘、鼠标。
2.课程平台: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班级QQ群或微信群。
3.信息化资源:Windows操作系统演示视频、桌面及窗口操作步骤文档、相关操作技巧PPT。
4.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课堂练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Windows桌面及窗口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每天都会用到电脑,你们知道电脑的桌面和窗口有什么作用吗?”
展示一些关于电脑操作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电脑桌面和窗口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Windows桌面及窗口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Windows桌面及窗口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Windows桌面及窗口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Windows桌面及窗口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Windows桌面及窗口的组成部分,如任务栏、开始菜单、桌面图标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Windows桌面及窗口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Windows桌面及窗口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Windows桌面及窗口操作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如文件管理、应用程序切换等,让学生全面了解Windows桌面及窗口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Windows桌面及窗口提高工作效率。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Windows桌面及窗口操作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高效地管理桌面图标”。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Windows桌面及窗口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Windows桌面及窗口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Windows桌面及窗口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Windows桌面及窗口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Windows桌面及窗口。
7.布置作业(5分钟)
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1)练习桌面及窗口的基本操作,如窗口切换、图标排列等;
(2)尝试使用Windows资源管理器进行文件管理;
(3)撰写一篇关于Windows桌面及窗口使用心得的短文。
8.课堂总结(5分钟)
目标: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