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选修1说课稿-3.1.1VB可视化编程的概念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选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标题为“3.1.1VB可视化编程的概念”。本节课主要介绍VB可视化编程的基本概念,包括VB编程环境的特点、可视化编程的基本思想、以及VB编程中的常用控件和事件。具体内容包括:
1.VB编程环境的启动与界面介绍。
2.可视化编程的基本思想及与传统编程的区别。
3.VB编程中的常用控件,如标签、文本框、按钮等。
4.控件的事件驱动编程方法。
5.简单的VB程序设计实例。
核心素养目标
1.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对VB可视化编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信息、提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2.计算思维:通过学习VB可视化编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3.信息伦理:教育学生在使用VB编程过程中遵循信息伦理,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培养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
4.信息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关注VB可视化编程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阶段选修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生。学生在知识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了解基本的计算机编程概念,但尚未接触过VB可视化编程。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掌握新知识。在素质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愿意尝试新事物。
然而,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对编程学习的耐心不足,容易半途而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过于依赖教师,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这些习惯可能会影响学生对VB可视化编程的学习效果。
此外,由于学生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VB编程,因此对VB可视化编程的概念和方法较为陌生。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可能需要时间来适应VB编程环境,掌握控件的使用和事件驱动编程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课程内容。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选修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使用。
2.辅助材料:准备VB可视化编程相关的教学视频、PPT演示文稿以及示例程序代码,以便于直观展示和讲解编程概念。
3.实验器材:准备计算机实验室,确保每台计算机都安装有VB编程环境,以便学生能够亲自实践操作。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将教室划分为教学演示区和学生实验区,以便于教师讲解和学生动手实践。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VB程序运行效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随后,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个程序是如何实现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并自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VB可视化编程的概念。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首先介绍VB编程环境的特点,包括启动、界面布局及基本操作。接着,讲解可视化编程的基本思想,即通过拖拽控件和编写事件处理程序来实现程序的运行。在此过程中,教师会重点介绍几个常用的控件,如标签、文本框、按钮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事件和属性。最后,教师通过示例程序,演示如何使用这些控件和事件编写一个简单的VB程序。
3.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根据教师的示范,尝试使用VB编程环境创建一个包含标签、文本框和按钮的简单界面,并编写相应的事件处理程序。教师在旁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操作中的体会和收获。随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VB可视化编程的核心概念,并指出学生在实践中可能需要注意的问题。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独立编写一个简单的VB程序,实现特定功能。同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知识点梳理
1.VB编程环境
-VB编程环境的启动与退出
-VB编程界面的基本组成:菜单栏、工具箱、属性窗口、代码窗口等
-常用工具栏的使用
2.可视化编程的基本思想
-控件的概念与作用
-事件驱动编程
-窗体(Form)的概念与属性
3.VB编程中的常用控件
-标签(Label)控件:用于显示文本信息,不可编辑
-文本框(TextBox)控件:用于输入和显示文本信息
-按钮(Button)控件:用于触发事件
-单选按钮(OptionButton)控件:用于在一组选项中选择一个
-复选框(CheckBox)控件:用于在一组选项中选择多个
-列表框(ListBox)控件:用于显示一组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