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小程序设计助力信息技术理论课堂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由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两部分组成,理论知识是操作技能的基础,一堂信息技术课缺少了理论支撑,技能操作也只会是无本之木。在信息技术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需要面对的课题。
●信息技术理论课堂教学的尴尬及对策
教学方式“不接地气”。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抽象,且会出现一些生活中较难遇到的专业术语,如HTTP协议、遮罩层、元件等,同时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直观体验。如果教师没有将知识点重新整合,只是简单地照搬罗列,采用单一教学方法,忽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忽视内容与情境的融合,那么知识点就很难讲解透彻,学生也很难理解这些抽象晦涩的概念。
学生意识“信息即上机”。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三部曲是教师演示操作步骤、学生操作、学生完成作业并上交。久而久之,学生便误认为信息技术课就等于上机,与理论原理性知识无关,他们只对上机操作类知识感兴趣,在“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下也不愿去了解“其所以然”。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少去思考,也无法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
那么,面对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抽象、初中学生喜欢直观体验这样的情况,如何将理论知识更透彻形象地展现呢?这就需要教师多思考,多积累,敢于不断地尝试、总结。
VB语言作为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程序设计语言,以事件驱动作为运行机制,且提供了易学易用的应用程序集成开发环境。教师能很方便地运用工具箱创建丰富的图形指令,利用便捷的对象属性设置界面效果,采用事件驱动编程实现良好交互的程序效果。由于VB语言具备这些优点,教师能很快入手,可根据教学需要快速编程制作出学生喜欢的小程序软件。其用户界面生动形象,操作方便互动较强,且以.exe文件保存运行,容量小,无需安装运行环境,很适合作为教学辅助工具。
●课例片段展示及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利用VB程序的可视化界面的优点,以色彩丰富的画面展示百家姓,良好的交互优势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求知欲望,从而引发思考,顺利导入课题,进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趣味而愉快地解决问题。
2.直观互动,击破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计算机为什么要采用二进制?那么,如何“探秘”二进制呢?笔者在追及“图灵原理”时发现,采用文字描述、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形式都无法让学生与二进制“直接对话”,这使他们对二进制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的认知上。在比较探讨后,笔者以VB编写的小程序直观模拟图灵机0、1的变化,学生动手实践,体会思考,在形象直观中击破难点。笔者借此机会抛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三盏灯最多能表示几种状态?同样,如图1所示,学生借助VB程序软件摸索、体验、思考,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归纳,在实践体验中理解“逢二进一”,在实践互动中感受利用二进制能使计算更简单、更容易实现。
3.放射思维,延伸课堂
学生已经在互动、自主探究中理解了信息在计算机内部的二进制表示,在趣味中学会了二进制的状态表示。于是,笔者借此机会将“橄榄枝”抛向学生:通过获取的密码本,借助破译软件(如图2),利用二进制的原理解密闯关。
学生利用VB软件游戏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解密,在自由的探究与合作中走向思维的深度。课堂充分发挥VB程序互动的优势,让学生进行多维度思维的碰撞,学生在感受、体验、思考、表达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来解决问题,在合作中探究,在分享中成长。
4.技术支持,争做课堂帮手
VB面向对象、可视化编程,且生成的可执行程序容量小、兼容性好、执行速度快,在课堂上方便“信手拈来”,可作为课堂的实用小工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地服务于课堂。例如,在二进制与十进制互相转换环节,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点,笔者让学生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源自主探究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单,并且上台来分享交流学习经验。最后,在掌握的基础上,一起解密“如何猜出姓氏”。在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和解密游戏,学生在全程的互动中达成一个个小目标,跨上一个个新台阶。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达成进度,同时为了使学生在任务活动中更好地把控时间,笔者特地用VB程序设计了倒计时软件。实践证明,利用该软件学生能更紧凑而有序、高效地完成任务。
●VB小程序设计助力课堂策略的提炼
1.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有的放矢
在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中,可以通过有趣、生动、直观的VB小程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在小程序的设计上,首先需要针对教学内容,从课堂教学内容的情境引入,从课堂知识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等入手,做到程序“小而精”,避免空洞抽象或哗众取宠。同时针对学生实际,VB设计的小程序要引人入胜,能够使初中学生很快喜欢上,提高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在《探秘二进制》一课中,笔者设计了多种引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