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网上导游——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说课稿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第3课《网上导游——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一课,针对五年级学生。本节课通过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使学生掌握查找网络信息的技能,提高信息素养。教材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符合教学实际,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使学生能够识别和评估网络信息的价值与可靠性;提升计算思维,通过搜索引擎的使用,让学生学会逻辑推理和信息处理;增强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创新意识;强化信息伦理与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对计算机和网络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但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相对有限。在知识层面,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但对搜索引擎的深入使用和搜索技巧了解不足。在能力方面,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网络素养不高、信息辨别能力弱的问题。
行为习惯上,学生可能存在依赖搜索引擎而不进行深度思考、不注重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等问题。这些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影响,可能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搜索任务时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或者在信息过载的情况下难以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通过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和行为习惯。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信息技术》教材,包含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搜索引擎使用相关的图片、图表,以及展示搜索引擎操作的演示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联网的计算机设备,确保每名学生都能进行实际操作。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操作台,以便学生分组进行搜索任务。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些旅游景点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获取更多关于这些地方的信息。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互联网的基本概念和浏览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搜索技巧。
-举例说明:以“查找北京故宫的历史信息”为例,展示如何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有效搜索。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提高搜索效率和质量。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搜索任务,如查找家乡的历史文化、著名景点等。
-教师指导:在学生搜索过程中,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搜索技巧。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搜索引擎在信息检索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利用搜索引擎,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一篇关于自己感兴趣话题的报道或文章,并撰写简要的读后感。
-强调作业要求,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质量。
6.课堂延伸(约10分钟)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搜索成果,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搜索引擎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生活品质。
7.课堂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8.课后拓展(约10分钟)
-布置课后拓展作业:要求学生收集一些网络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用于制作个人网页或PPT。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展示自己的网络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互联网发展史资料:介绍互联网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搜索引擎的演变,帮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
-网络安全知识:讲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介绍常见的网络安全隐患和防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信息检索技巧:提供一些高级搜索技巧,如使用引号、排除关键词、使用特定网站搜索等,帮助学生提高搜索效率。
-网络资源评价标准:介绍如何评估网络资源的可靠性、权威性和时效性,培养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竞赛或创新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
-建议学生关注科技新闻,了解互联网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观看在线课程、阅读电子书籍等。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或博物馆,实地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
-建议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